疫情下的珠海航展,辦還是不辦?
如今,距離兩年一屆的珠海航展的計劃舉辦日期11月10日,僅有不到兩個月的時間。當大家都在熱切期盼借助今年航展提振下處境艱難的航空業時,最近幾天,關于航展是否還能如期舉行的疑問,又成為了討論的焦點。
對于舉辦者而言,在全球疫情的大環境下,航展的舉辦與否確實是一個現實性的兩難抉擇。一方面,珠海航展作為我國唯一國家級別的航空航天技術展示和經貿交流的平臺,對行業意義重大,另一方面,今年疫情和外部環境的變化,各種壓力匯集,背后交織的國內國際政治經濟大環境的因素,航展也難逃大環境的沖擊與影響。
辦與不辦?或許真的不是一個輕松的決定。
滿懷信心籌備的主辦方
年初,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很多原定的計劃與準備。珠海航展的籌備工作自然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尤其在今年3月,全球第二大航展英國范堡羅航展與德國法蘭克福航展都紛紛宣布因疫情取消之時,珠海航展就成為了今年除2月舉辦的新加坡航展外,僅存的國際性航空航天展會。
雖然有著種種壓力與疑問,珠海航展的主辦單位還是以實際行動在向外界展現著堅持辦展的決心與信心。隨著5月國內疫情的好轉,第十三屆中國航展便緊鑼密鼓地在5月7日舉辦了首場云簽約活動。航展承辦方分別與德國ECM展覽會議管理公司、萬豐航空工業有限公司以網絡視頻會議的方式進行了合作簽約。隨后在6月9日的第二場簽約中,又宣布墨西哥將首次以國家展團形式。接連不斷的簽約,不僅體現了中國航展對促進世界經貿交流合作的平臺作用,更充分顯示國際參展商對中國航空航天市場的強大信心。
截止2020年7月,本屆航展已有中國、阿聯酋、澳大利亞、德國、俄羅斯等國家或地區的400多家國內外知名航空航天企業確定參展。室內展覽面積超過9萬平方米。其中,新增阿聯酋、芬蘭、瑞典、沙特4個參展國家。
在大家更為關注的飛行表演環節,除中國空軍八一飛行表演隊外,俄羅斯空天軍勇士飛行表演隊將有望攜換裝后的蘇-30參加本屆航展。
這一切似乎都在展現著今年航展如期舉辦的堅定信心。
國際疫情的防控態勢成為航展最大的風險
目前,全球基于防疫所采取的限制人員出入境以及入境隔離政策仍是主流措施,由此導致的國際航班量的大幅削減,為會展業造成極大影響。與其他各類展會相比,珠海航展的一大特點是近半數的參展商都來自境外,尤其又以歐美各國為主。大量人員物資以及參展飛機需要從境外匯集到珠海。疫情與國際交通的雙重限制,給航展帶來了很大的不確定性。
早在2016年第十屆航展上,境外展商比例就以達45%。國家展團更是包括美國、法國、俄羅斯、加拿大、荷蘭、比利時、烏克蘭、捷克、韓國、新西蘭等。參展企業涵蓋了波音、空客、巴西航空、俄羅斯UAC、GE、CFM、ATR、賽峰、達索等世界前50強航空航天領先龍頭。
但目前,這些國家大多數又是全球疫情相對嚴重的地區。一旦舉辦,防控疫情境外輸入的壓力將會十分巨大。而且從展會規模上,珠海航展又以人員聚集著稱。以2018年的第十二屆航展為例,為期6天的展會就吸引了超過15萬專業觀眾與30萬普通觀眾。相信往年體驗過珠海航展的朋友,都會對每次人山人海的場景印象深刻。
國內為了疫情付出了巨大的社會成本與代價,取得目前的防控成果來之不易。因此,航展的國際性以及人員規模,在當前的環境下,卻成為了主辦方不得不認真考慮的最大風險。
面對行業的不確定性,境外航空企業參展意愿或許并不強烈
從參展者的角度來看,今年航空企業受疫情的沖擊使得很多公司不得不重新審視未來的發展戰略與方向。根據IATA以及美國航空協會的預測分析,最樂觀的情形下,國際航空客運段的恢復最快也要在未來3-5年才能恢復到疫情前水平。各家航空企業如果能夠頂住疫情的沖擊,維持相對較小的規模也將會是未來幾年的常態。
在這樣的背景下,無論是飛機設備還是服務采購,甚至新技術的引入,都會基于成本而極大降低需求,在市場拓展上也將會采用更為謹慎的態度。因此,在現在的時間點來看,由于全球航空業仍處于疫情期間,從企業角度對航空展會的參展意愿肯定會大打折扣。
即使不考慮疫情的狀況,珠海航展受貿易大環境變化的影響其實在2018年的第十二屆航展就已經開始顯現。在2018年,由于正值中美貿易爭端的初期,航展已經隱約開始受到相關環境的影響。從數據上看,上一屆航展共簽訂了逾569個項目價值超過212億美元的各種合同、協議及合作意向,成交了239架各種型號的飛機。而在2016年的航展中,為期6航展共簽訂402個項目價值超過400億美元的各種合同、協議及合作意向,成交了187架各種型號的飛機。
兩次航展簽約價值下降近半數,一定程度上,航空業對大環境的變化,反應還是非常敏感。
因此,即使今年航展能夠如期舉辦,在沒有重大商用客機訂單的情況下,如何確保展會的成交金額不出現進一步的下降,也是主辦方的考量之一。
一旦航展取消,珠海地方經濟或將承受更大壓力
一直以來,中國航空航天博覽會這個國字號活動,早已成為了珠海市的一件年度大事。對于經濟規模在地區本就不大的珠海而言,航展為珠海所帶來的旅游會展以及航空產業培養發展都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適逢航展年時,很多本地政府公共工程更是以航展開幕日期作為重要的竣工運營節點。
正是由于多年航展的帶動影響下,目前珠海航空產業園已初步形成通用航空產業鏈。當地政府更是引入龍頭企業中航通飛建設了’一總部、兩中心、三基地’,形成集市場營銷、研發、製造、試飛交付、運營服務為一體的通航全產業發展體系平臺。珠海航空產業園十余年來累計簽訂建設合同總額超100億元。
今年上半年,即使受到疫情影響,珠海航空航天及設備制造業投資還取得了逆勢增長2.8倍的好成績。2020年7月,由珠海完成總裝下線的國產大型滅火/水上救援水陸兩棲飛機鯤龍AG600更是完成了海上首飛成功。航展所孕育的通用航空產業正在逐漸成為珠海經濟的一張名片。
其次,作為城市經濟的晴雨表,珠海本土會展業在今年已經經歷了非常嚴重的寒冬。1月24日,珠海宣布暫停舉辦大型經貿聚集類活動后,所有展館關閉,展覽和會議活動取消或延期,整個產業鏈幾乎全面停滯。珠海國際會展中心也因此受到了極大的沖擊,自2月以來,已取消的展會活動約28個,直接經濟損失超3000萬元。
數據顯示,2018年會展行業為珠海吸金153.05億元,占全市GDP的5.25%。珠海市商務局負責人在接受媒體采訪表示:面對困難,下一步,珠海將繼續加大對會展業的扶持力度,全力籌辦中國航展等重量級會展項目,提升珠海作為區域性國際會展城市和會議目的地城市的知名度與影響力。
一旦今年的航展取消,四五十萬游客對酒店業、餐飲業等會展關聯產業的影響也將不容忽視。從這樣的消費體量和經濟壓力看來,作為主辦單位之一的地方政府,不得不將謹慎考慮展會取消對經濟可能的沖擊。
一點思考
在中國,兩年一屆的珠海航展無疑是航空迷翹首期盼的嘉年華。每一屆龐大的參展旅客也展現出大家對于航空的興趣與熱情。從個人角度,我自己也是從08年的第一次航展上,第一次看到殲十和A380,才深刻體會到了航空文化的魅力。相信每一屆航展,也為不少小航空迷的心中種下了美好的航空夢想。
但與此同時,面對疫情,主辦方確實也需要在權衡利弊中,做出艱難的判斷。從最近的媒體反復的表態,至少反映出本屆航展是否仍應如期舉行,在決策者內部其實也經歷著痛苦的取舍。
此外,除了經濟價值外,中國航展更有著展現軍事及科技力量的重要窗口。一大批代表當今世界航空航天及國防領域的新技術、新成果也都在各屆航展上集中展示。從08年的殲十露面到18年的殲20與運-20公開表演,航展也成為普通人一個難得感受中國強大空軍裝備的機會。尤其在當下復雜的周邊地區環境下,更有不一樣的特殊意義。
由此可見,航展舉辦與否的決定,既要考慮疫情防控、境外輸入,又要評估對經濟的影響,更深層次的政治軍事因素可能也會成為顧慮。辦不辦?怎么辦?真的還需要決策者的智慧。或許,今年臨時改成一次國內航天航空博覽會,也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如今面臨的這個航展辦與不辦的困境,似乎也是現在全球航空業挑戰的一個縮影。
航空業作為促進世界溝通交流和經濟合作共贏的重要渠道,可能暫時缺席,卻絕不會離場。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
- 上一篇:注意!所有聲稱受托于雙流國際機場的招聘都是假的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