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機場遠期規劃容量超過50億人次,預計有12個機場容量過億
去年以來,我國境內(不含香港、澳門和臺灣地區,下同)大型運輸機場總體規劃進入新一輪大范圍調整期。
根據已批復機場總體規劃,待批復機場總體規劃,以及對部分機場現狀設施及遠期規劃預判,本文對我國運輸機場遠期規劃容量進行整理、統計,并進行初步的分析和解釋。
下表為2019年我國旅客吞吐量超過1000萬人次機場總體規劃中遠期規劃容量統計(部分數據為預估)。
(完整表格郵件聯系!)
可以看出,2019年39個旅客吞吐量超過1000萬人次機場遠期規劃容量約為35億人次,其中有約12個機場遠期規劃容量超過1億人次,它們分別是北京/首都、北京/大興、上海/浦東、廣州/白云、成都/天府、昆明/長水、西安/咸陽、南京/祿口、鄭州/新鄭、武漢/天河、哈爾濱/太平機場等,這些機場定位為我國的門戶及國際樞紐機場。
深圳、杭州、重慶等機場由于受發展條件的限制遠期規劃容量未超過一億人次,但這些機場已啟動第二機場選址等前期工作,預計遠期將形成“一市多場”模式,城市航空客流需求預測也將超過一億人次。
2019年,我國境內運輸機場共有238個,其中年旅客吞吐量1000萬人次以上的機場達到39個。數量比例僅占16%的千萬級機場,其完成的旅客吞吐量占全部境內機場旅客吞吐量的83.3%。
盡管數量眾多的中小機場在旅客吞吐量總量中占比不高,但增速卻不低,如2109年中小機場增速同比為18.4%,2018年增速同比為21.1%。
2019年千萬級以下機場旅客吞吐量共計2.35億人次,若以2019年旅客量為基數,至遠期(2050年)中小機場旅客吞吐量年均增長按6%計,則2050年中小機場旅客吞吐量約為15億人次。
因此,中國境內機場遠期規劃容量將超過50億人次,屆時人均乘機次數將達1.8次。
需要說明的是,以上統計數字僅為遠期規劃容量。
鑒于民用運輸機場選址、規劃、建設的周期較長,建議遠期規劃容量1億人次左右的機場應及時啟動第二機場選址等前期工作。(來源:明說民航)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
- 上一篇:民航局:疫情輸入風險較高的入境航班客座率不準高于75%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