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機場:打贏戰略轉型發展攻堅戰 “轉”出青島機場發展的新篇章
今年以來,在國內民航業日趨激烈的競爭中,青島機場以更好地服務于市第十二次黨代會提出的建設宜居幸福創新型國際城市目標為戰略統領,加快新舊動能轉換,積極培育新的發展動能,轉型升級步伐全面提速。最新出爐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月-6月,青島機場共完成航班起降、旅客吞吐量、貨郵吞吐量8.59萬架次、1089.23萬人次和11.15萬噸,同比分別增長8.2%、15.4%和3.1%,階段性實現事故、事故征候“雙零”目標。航班放行正常率排名華東地區第2位。青島機場在ACI的服務評比和中國機場服務質量評價中均取得了亮眼的表現。
流亭機場各項數據指標飄紅,膠東國際機場的建設進程也在全面加速,各項施工節點均按照計劃按期或提前完工。在那片寄托著這座城市下一個百年輝煌與夢想的熱土上,新機場全體建設者正勠力同心,在中國民航版圖上奮力譜寫新機場建設的“青島速度”。
“剛剛過去的上半年,對于青島機場來說,主要就是圍繞一個‘轉’字下工夫。” 青島機場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焦永泉說,發展成績得益于市委市政府對全市民航業發展的高度重視,也得益于青島機場積極主動作為,緊密對接城市發展戰略謀求自身轉型升級的堅實舉措。這當中,既有企業經營管理從運營型向管理型機場的重大戰略轉型,又有流亭機場向膠東機場轉場工作的啟動。兩者看起來一內一外,實則高度統一,顯示出青島機場在發展過程中緊緊抓住了品質提升這個主旋律,實現了發展內涵與外在顏值的雙提升,加快了青島民航業的提質增效進程。
為青島服務世界增添新動能
7月5日,青島—莫斯科航線正式開通,這是青島機場開通的第五條洲際航線,也是其今年開通的第一條洲際航線。今年上半年,青島機場雖然沒有新增洲際航線,但是其去年開通的青島至法蘭克福、舊金山、墨爾本、溫哥華等4條洲際航線在這半年里得到了精心培育。一方面,青島機場大力推進空港口岸“大通關”進程,目前已完成入境查驗區改造,在國內率先實現中國公民持電子普通護照自助通關。實施國際中轉旅客“通程航班”監管模式,成為繼北京、廣州、上海以及昆明之后,全國第5個實行該模式的空港口岸;另一方面,青島機場“轉機是否方便容易”這一考量國際樞紐機場中轉水準的指標在國際機場協會ACI的全球評比中躋身前10位。
在莫斯科航線之后,青島機場年內還將開通至洛杉磯、悉尼、馬德里、倫敦等的洲際航線,實現與歐洲、美洲、大洋洲的多點連接。
這樣的發展速度在之前是不可想象的。2015年之前,青島乃至整個山東都沒有一條洲際直航航線,青島機場為什么在這兩年中在洲際航線取得這么大的突破?青島市委市政府建設“宜居幸福創新型國際城市”的戰略、青島航空市場的潛力得到相關航空公司的重視與看好是重要原因,青島機場自身的努力同樣不可或缺。“青島市很重視城市的對外通達度和國際化程度,作為青島對外開放的門戶和窗口,我們青島機場就有這個責任和擔當,把推行‘國際化戰略’作為我們的一個發展戰略,這當中洲際航線就是一個主攻方向。”焦永泉說。
在洲際航線大發展的同時,青島機場在周邊國際航線上也在持續發力。除了進一步強化自身日韓門戶地位外,青島機場與“一帶一路”重要節點機場增強聯動,與自身戰略契合的航空公司、機場協同發展,全力推進東南亞—中西部—青島—東北亞的空中走廊建設。
今年上半年,青島機場新增青島—福州—吉隆坡航線;下半年,還將開通暹粒—青島—金邊和青島—巴厘島等定班航線,進一步將增強與東南亞地區的互聯互通。屆時,青島機場將實現與半數東盟國家的空中對接,東南亞通航航點的數量將增至7個。
下一步,青島機場還將圍繞市場宣傳營銷、中轉產品配套等方面下工夫,做好航線培育工作,深化中轉功能建設,協調推進24小時通關,進一步提高中轉聯程效率和通關便捷性。
為中國機場建設留下青島經驗
青島機場的國際樞紐建設不僅吸引了東航、山航、青島航三家基地航空公司發力,也讓更多航空公司看到了機會。首都航空、漢莎航空等中外航空公司就進入到青島機場洲際航線的運營者之列。今年5月,在膠東臨空經濟示范區(膠州)項目集中簽約儀式上,首都航空總部基地 、廈門航空總部基地項目正式簽約,標志著青島機場將再增加兩家實力雄厚的基地航空公司。
而膠東臨空經濟示范區建設不過是青島新機場主打的8大亮點之一。從青島流亭機場沿G20青銀高速向西北方向出發行駛28公里,再經218省道向西行駛10公里,不到1個小時的車程就到了正在火熱施工的青島新機場建設現場。
離著老遠,便能看到已經有部分航站樓結構完成了不銹鋼屋面的拼裝。而走到近處,更是被宏偉大氣的五指廊構型所震撼。青島新機場是國內首次采用單體五指廊航站樓構型的大型樞紐機場,這一構型的顯著優勢在于布局合理,擁有更多的近機位,旅客步行距離短,方便旅客出行。從宣傳片和演示沙盤會發現,青島新機場還體現了鮮明的地域特色和濃厚的歷史底蘊。其一期的五指廊航站樓狀如海星,而二期的另外兩座航站樓與五指廊連在一起,又恰似漢字的“齊”字。更讓人稱道的是,為了建設國際樞紐機場,青島新機場把國際指廊設在居中的位置,讓中轉旅客更加方便。
青島新機場建設指揮部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上半年,航站區總體進入鋼結構和二次結構施工階段,其中A、B指廊已率先完成鋼結構網架提升,完成高地鐵影響區主體結構施工總量的30%。
一座機場為什么會受高鐵和地鐵站影響?這當中又包含了青島新機場建設的一大創舉。新機場建設的5大板塊中,綜合交通建設排名僅次于航站區建設。青島新機場不僅和其他在建的大型機場一樣考慮將城市交通線路接入機場,更創造性地引入高鐵,由山東省出資建設的濟青高鐵將從青島新機場地下穿過,并在青島新機場綜合交通中心經停,屆時青島新機場的旅客可以從GTC通過連廊直接步行至機場大廳,極大地縮短了旅客的出行時間。而依托新機場“四橫六縱公路網”、地鐵和高鐵線路,青島全市旅客1小時之內,山東半島主要城市的旅客兩小時之內都可以進出新機場。
在相關工程建設上,青島新機場建設也在國內開創了機場紅線區全部工程由機場方負責的先河。目前,青島新機場高鐵地鐵代建部分,已完成航站樓穿越段主體結構施工和GTC穿越段70%工程量,預計年底完成高地鐵主體結構施工。同步推進二期T2T3航站樓預留通道施工。
“今年以來,我們的轉場工作已經全面啟動了,許多規劃設計、設施設備、工作流程都已經進行了系統的對接,為按期轉場打下了很好的基礎。”焦永泉介紹,在青島市委市政府的領導與支持下,青島新機場建設正按照“2015年開工建設,2016年全面推進,2017年主體攻堅,2018年安裝調試,2019年驗收轉場”的工作步驟穩步推進,年內他們將完成航站區非影響區的結構、層面和幕墻施工,完成影響區的主體結構施工,綜合交通完成GTC、高地鐵主體結構施工,飛行區完成道面工程的20%、貨庫主體結構的60%。此外,青島機場精心做好轉場準備工作,加快建管融合步伐,從源頭提升新機場運營品質。
為過往青島旅客提供更好的機場服務
國際化發展、新機場建設這些青島機場最近一段時間發展的大事,在內里都在體現著青島機場從運營型向管理型轉型的大戰略。
去年,青島機場旅客吞吐量突破2000萬人次,今年更有望達到2174萬人次。“受限于現有資源,主業已趨近飽和,因此我們‘求質不求量’。今年以來,我們發展的主基調就側重于‘質’。從戰略高度看,管理型轉型、新機場建設、國際化戰略等都為我們從‘粗放式’向‘品質化’運營打下了基礎。”焦永泉說。
首先,航空主業上更加看重安全基礎和服務品質。安全上,青島機場始終堅持“對安全隱患零容忍”,上半年開展安全大檢查5次,狠抓隱患排查治理,確保安全形勢持續穩定向好。他們還協同政府相關部門建立關于“低慢小”升空物的聯防機制,進一步加強凈空區域安全保護。
青島機場以“真情服務”的要求為指引,通過分析服務鏈條上的“關鍵時刻”,深度打造了 “敬老文明號”、“賓賓有禮”、“禮尚導乘”、“我為您轉身”、“翼路真情”、“及時推”等服務品牌,逐步形成整體服務產品體系,支撐青島機場品牌戰略,樹立城市文明國際窗口新形象。“貴賓精品服務團隊”還參與國家“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現場保障,在世界級平臺展示了“青島機場形象”。目前,青島機場推出了自助問詢、自助行李托運、自助登機、安檢“人臉識別”、“雙視角X光機”等智能化服務,為服務工作注入智能基因。在服務品質提升上,青島機場想法設法深度挖潛,增加了7個停機位,有效緩解了機位資源緊張局面;上半年青島機場多措并舉,有效提升放行正常率,目前排名華東地區千萬級機場第2位。
雖然航空主業與輔業的結構占比達到了56:44,但青島機場在輔業發展上采取了與主業不同的策略。借助新機場建設的歷史機遇,青島機場加大步伐開展輔業的多元化運營。青島機場目前逐步實現市場化運營,全面深化公司化改革,加大對輔業的‘放管服’力度,優化了項目招標、物資采購等工作流程,不斷提升各權屬公司市場化、自主化發展的空間,輔業發展活力顯著提高。目前,機場集團共設有實業、商旅兩大輔業板塊,共組建合資公司12家;推進航空維修、冷鏈物流、綠色食品產業園等合資合作項目8個;與中航信、中航油、中免等知名央企,海爾、海信、山東太古等多家業內標桿企業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年內還將啟動新機場第二批商業和GTC商業招商工作,完成輔業重點投資方向研究,出臺集團公司股權管理規定,穩健推進冷鏈物流、中免合資等合作項目。
青島機場向管理型機場轉型的道路獨具特色:一是積極拓展,率先打造“主輔協同,多元化發展”格局,為后續主營業務中非核心業務的模式轉型奠定關鍵基礎;二是循序漸進,逐步更新組織結構與員工關系。不同于國內很多大型機場 “一刀切”的業務剝離方式,青島機場已利用輔業發展契機,更加靈活地將組織架構進行業務性分離,為后續大范圍業務剝離鋪設了組織和人員基礎。下一步,青島機場需要在現有的主輔業發展基礎上,將主營業務中的非核心業務,即戰略價值度低、專業勝任力低、人力成本高、市場成熟度高的業務類別交與各類專業服務供應商進行具體運營,并對業務運營實施有效監管,將輔業業務進行符合管理型機場發展方向的評估調整,逐步實現向“資源經營管理型”的身份轉變,不斷提高服務和管理水平,實現機場運營價值的最優化。
無論是向管理型機場轉型,還是機場的國際化發展、新機場建設,青島機場的這些“大動作”實施起來都不輕松。要想把這些戰略落地,并最終變為現實,要靠每一個青島機場人發揮才智、團結一心、全情投入。怎樣把近4000名青島機場人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潛力激發出來,焦永泉說,他們一方面是堅持“抓兩頭帶中間”的工作方法,即抓好班子建設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另一方面做考核機制的融合,“讓數字說了算”“讓市場說了算”。
“青島機場發展到這個階段,機遇與挑戰并存,我們需要‘獅子型’的干部唱主角、挑大梁,也要不拘一格降人才,通過建立多元化的招聘和用人結構,提升干部隊伍的專業素養。只要路子對,方法對,就沒有翻不過去的山,沒有打不贏的仗!”焦永泉說。
責編:xwxw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