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客機走向“完美”之路
馬航客機失聯后,很多人質疑飛機的安全性。中國航空學會科普工作委員會委員王亞男表示,波音777非常成熟穩定,在20年的飛行過程中,有著近乎完美的安全記錄。
2009年之后,民航客機百萬次離港發生重大事故的次數已經降到了0.42次以下,中國民航的安全性更高,百萬次離港重大事故發生次數是0.08。這個數字意味著你每天坐一次往返飛機,可能要飛1萬年才可能遇到一次嚴重事故。而歷史上每次空中事故都會讓民航客機安全性得到提升。
1954年
修改舷窗,機身結構加強
1954年1月10日上午,英國海外航空編號781的彗星型客機在飛往倫敦途中解體,同年4月8日,南非航空的同型客機在地中海上空以同樣的方式遭難。此后,噴氣式客機的方形舷窗都改成了圓形或者有很大的圓角,以減少拐角處應力集中,或因金屬疲勞產生裂縫。從而,飛機機身結構承受壓力的標準也提高到更高的水平。
1972年
修改貨艙門設計
1972年6月12日,美國航空96號航班一架麥道DC-10客機在從底特律飛往水牛城途中,尾部突然發生爆炸,在高空失去壓力,瀕臨失控。機長操縱嚴重受損的飛機返回底特律機場,并成功迫降。
這次意外,暴露了DC-10飛機艙門設計失誤:它的貨艙門是向外打開的,無法從外面確認是否鎖緊,而位于駕駛艙的艙門顯示器也不能準確提醒未能鎖緊的貨艙門。當飛機爬升到高空,由于壓力差,貨倉就會發生爆炸。事故之后,經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要求,麥道公司修改了貨艙門設計。
1977年
及時推送天氣情報
1977年4月4日,美國南方航空的N1335U航班遭遇了風暴,飛機上的雷達顯示了一片空白區域,機長以為那是沒有暴風雨的地方,結果在那里遇到可怕的暴雨和冰雹,導致引擎故障,迫降在公路上之后撞到加油站,發生爆炸,機上62人和地面8人當場喪生。
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調查發現,航空公司沒能為航班提供及時的天氣資料,導致飛行員無法躲開惡劣天氣,而雷達性能受到水汽影響,會給飛行員提供錯誤的天氣情報。于是,委員會要求所有的航空公司必須提供最新的天氣資訊,而飛機上也都要安裝性能更好的雷達。
1998年
禁止PET隔熱層使用
1998年9月2日,瑞士航空的111號航班在加拿大哈利法克斯機場附近海域墜毀,飛機在沖入大西洋后粉碎性解體,全機229人無一生還。經過長達兩年的調查,研究人員發現空難的罪魁禍首是飛機電路中的PET隔熱層。此前,航空公司在飛機頭等艙改裝了一套在線娛樂系統,導致電線過熱,引燃隔熱層,引發大火。飛機在尋找迫降機場的過程中失控墜海。在那之后,PET隔熱層被禁止在飛機上使用。
2002年
嚴格執行維修手冊
2002年5月25日,中華航空公司一架編號B-18255的波音747-200客機飛往香港國際機場途中,在高空解體墜毀,機上206名乘客及19名機組人員罹難。調查人員在殘骸中發現一塊修補過、有嚴重金屬疲勞的機尾蒙皮,這是在1980年一次小事故中受損的,但華航未按照波音公司的維修準則更換整塊蒙皮,僅僅用鋁板修補了破損。經過22年的飛行,這處舊傷終于破裂,造成飛機空中解體。之后,飛機公司的維修準則被要求嚴格執行。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airportsnew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