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未來地標自削67米 原高度影響航空安全
作為深圳未來的新地標,平安國際金融中心(下稱平安大廈)擬建海拔高度已從此前的667米調降至600米,因為若按667米的原計劃建成,勢必對深圳空域內的航行安全和效率造成負面影響。財新記者日前獲悉這一規劃變更。
有權威知情人士透露,作為民航系統、機場、深圳市政府及中國平安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方面等各方協商后的結果,平安大廈降高方案在2014年下半年就已確定。
據記者多方了解:起初,深圳市政府并不情愿接受民航等方面的“降高”意見。平安大廈建成后將成為深圳市新的地標建筑,原本有望超越現已封頂的上海中心大廈,問鼎“中國第一高樓”。降高之后,破記錄設想落空。即便是將視野收縮至華南片區,600米的高度也只能是和廣州塔平起平坐。
無獨有偶,廣州塔也曾“降高”,建議同樣來自民航部門。知情人士透露,廣州塔在規劃前未有征詢民航相關機構意見,超過600米的部分已對航空器安全造成影響。廣州塔后于2010年耗資上千萬元進行拆降處理。
與其事后拆降,不如中途改道。平安大廈降高,正是順此邏輯。但這一決定來得并不容易,深圳市政府及其有關部門、中國平安以及民航系統和深圳機場等利益相關方,心中各有思量。
平安大廈降高原委
坐落于深圳福田區CBD的黃金地段,平安大廈現計劃于2015年年初封頂,具體位于益田路與福華路交匯處的中心區一號地塊。
2007年11月,中國平安旗下骨干成員中國平安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平安壽險),以16億余元的的掛牌起始價競得這一地塊,用于建設中國平安總部大樓。這一項目計劃總投資額高達95億元。
當時的土地使用合同約定:這一地塊的土地用途為商業辦公用地;計入容積率的總建筑面積在30.29萬至37.86萬平方米,其中,商業4.7萬至5.9萬平方米,辦公、酒店25.59萬至31.96萬平方米;建筑面積自用率須達60%以上,且這部分建筑面積10年內不準對外出售。
兩年過后的2009年8月29日,平安大廈正式動工興建,從彼時至今日都屬深圳市已建和在建的最高樓宇。
又一年后,平安大廈和航行安全的矛盾方才引起各方注意。來自空管系統的信源告訴財新記者:相關人士在與深圳寶安國際機場(下稱“深圳機場”)高層談及平安大廈高度時,才意識到667米可能影響航行安全的潛在風險。而在此前,深圳市政府有關部門作相關審批之時,并未曾意識到有此問題。自然而然,中國平安方面也就按照667米的批復高度,著手設計建造。
至2010年8月,作為平安大廈的投資、建設單位,平安壽險與深圳機場運營管理商——深圳市機場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接洽,希望辦理平安大廈對航空通道影響的審核意見。
知情人士透露,深圳機場公司將此告知中國民用航空中南地區管理局(下稱“中南局”),因此事涉及后者審批權限。中南局遂令平安壽險委托專業機構展開航行研究,同時表示將組織專家對此作出評估論證。
航行安全效率考量
2010年至2014年這四年間,平安大廈高度會否影響航行安全、有無必要調整一事,歷經數次評估協調會、研討會和審查會,相關各方遲遲未能達成共識。
從技術層面考究,前述空管信源分析:雖然平安大廈距離機場跑道超過20公里,但不幸的是,正好位于深圳機場進離場航線下方。
進離場屬航空術語。離場是指飛機從滑跑起飛到離開跑道、加入航線,這一軌跡反過來即為進場。平安大廈位于進離場航線下方,這意味著,飛機起飛或降落,都須經由平安大廈上空飛行越過。
飛機在空中飛行時,須受高度層限制。按現行民航空中交通管理規則,航路等待空域的飛行高度層配備,8400米以下的每隔300米為一個等待高度層。假如平安大廈真按667米的規劃高度建成,飛機飛越時就要飛到960米。有航空專業人士分析,960米不屬300米為單位計算的高度層,因此飛機在平安大廈上空的飛行高度只能是1200米。
“如果飛機要在1200米的高度上開始進場,這么短的距離、這么高的落差將會導致飛機難以平緩下降,旅客會感覺不適,根據個人體質不同,身體出現不同程度反應。”該名航空專業人士分析,另一面,若是飛機離場,則要求飛機上升坡度加大,對飛機的單發性能和超障能力要求更高。單發性能,意指飛機單引擎運行的能力。
再退一步考慮,如果667米的方案定要執行,那么還有一個辦法可以考慮——改變深圳機場進離場航線。但前述空管系統信源認為并不可行。
平安大廈位于深圳機場的東南方向。據該名空管系統信源分析,如果為了避開平安大廈,那么朝東南方向起飛的飛機都不能左轉,只能右轉,這就需要重新設計航線。但這樣一來,這些飛機就會與從北面落地的飛機形成逆向、相向的沖突。
該名空管系統信源表示,由于起飛航空器不能影響落地航空器的安全,因此,除非減少飛行量和飛行密度,否則航行安全無法保障。如此一來,深圳機場的航班、航線容量和機場運行效率,都會遭受嚴重影響。
據財新記者多方了解,中南局于2014年3月發文強調,平安大廈海拔高度應控制在600米以下。至同年9月中旬,中南局向深圳市政府發函表態,用詞堅決:無論是保障航空安全、提高深圳機場運行效率,還是推動深圳市經濟社會發展,平安大廈“高度控制在600米以下非常必要”。
此間,中國平安和深圳市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嘗試多渠道與民航系統協商,或私下或公開,但最終都無法改變這一結果。
綜合多名知情人士分析:大致可將深圳機場與中南局視為一個陣營,中國平安與深圳市政府屬另一陣營,前者對667米持反對意見,后者希望前者作出退讓,因為一旦調降高度,中國平安可能因此承擔較大經濟損失,平安大廈也將無緣“中國第一高樓”盛譽。
前述民航系統知情人士透露,2014年下半年,有關方面即已確定平安大廈將高度調降至600米。就降高一事,財新記者1月15日向中國平安方面發去詢問,但未獲正面回應。中國平安方面僅表示“不追求中國第一高樓”。
城市天空沖突頻發
近年來,中國各大城市紛紛打造摩天高樓,頗有競賽態勢。一家民營開發商高管向財新記者分析,驅動摩天高樓建設的動力頗多,其中一個明顯動因,當屬地方政府的政績欲望與沖動。
如果對上世紀80年代以來廣深兩地的摩天大樓梳理一番,就不難發現地標建筑的競爭態勢。
1985年,160米的深圳國貿大廈竣工。1993年,深圳賽格大廈以345.8米創下新高。三年后,深圳地王大廈以383.95米登臨榜首。到1997年,廣州后來居上,中信廣場大樓高達391米。此后,廣州西塔、深圳京基金融中心輪番刷新記錄。不久前封頂的廣州東塔建到530米。設若平安大廈執行667米的原計劃,即可超越632米的上海中心大廈和600米的廣州塔,登上中國第一高樓寶座。
但是,拔地而起、沖天而建的高樓,也對航行安全和凈空保護構成巨大挑戰。享有“小蠻腰”稱號的廣州地標廣州塔,就是其中一例。
廣州市審計局新近公布:2009年5月,廣州塔項目完成614.2米的海拔高度建設,次年3月,業主單位廣州新電視塔建設有限公司按中南局函復要求,實施天線桅桿下降14.2米的工程。這一施工變更增加支出1600多萬元。
深圳也面臨同樣的問題。有知情人士透露,2011年初針對深圳機場凈空環境的兩次凈空普查,共發現257處超高建筑。在后續處理中,當地一座電視信號發射塔被勒令拆降。
過去十余年間,城市高樓因突破機場限高,而招致重新設計或拆降的案例,在北京通州區、福建晉江、四川綿陽和陜西延安等地均有發生。
“從市民角度講,城市發展快,我們臉上有光;但從機場保護角度講,我們希望尊重規律。誰都只從自己的角度考慮,那么誰來保障公共安全訴求?”前述空管系統信源感慨,“中央軍委、國務院、民航局和機場,誰都可以發一個文件,現在就缺乏一個地方政府和民航等有關機構公認的準則”。
他建議,身為行業政府的空域監管機構和地方政府應當達成共識,確認準則并令社會周知,減少日后可能出現的矛盾沖突和摩擦。
責編:xwxw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airportsnew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