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復興航空空難,支線航空到底安全嗎?
昨天臺灣復興航空再次發生空難,也由此引發一個老話題:支線航空到底安全嗎?
參與多起空難索賠官司的律師郝俊波(航家專欄)分析,空難肯定會引起消費者對支線航空的暫時性恐慌,所以短期內對支線飛機業務會產生不利影響。但從長期來看,影響會逐漸減小,因為最終還是市場需求決定行業前景。
昨日上午近11時,臺灣復興航空一架ATR-72型客機在臺北市南港墜河,這也是去年7月至今,該航企第二次發生空難。眾所周知,相比大型干線客機而言,乘客對于小型支線客機的安全性本就更為擔憂,所以每每發生空難都讓行業受到較大沖擊。更值得關注的是,支線航空一直受困于客源不足和運營成本居高難下等難題,再度深陷安全劫會讓這一產業面臨更為尷尬的境地。根據臺灣方面相關負責人介紹,昨日墜河的ATR-72班機上共有58人,包含53名乘客,其中中國內地乘客31名。截至昨晚21時,該起空難已造成23人罹難。
臺灣“陸委會”發言人吳美紅表示,初步了解,該航班上搭乘兩個內地游客團,其中一團16人,一團11人,還有4人是“個人游”游客。她表示,臺當局當日上午已成立空難災害應變中心。截至北京商報記者發稿時,由于搜救仍在進行當中,有關內地游客傷亡情形并未完整對外公布。而針對事故原因,臺飛航安全調查委員會專案調查小組已將兩個黑匣子送回實驗室,當晚進行解讀。
據報道,臺灣“金管會”已表態,復興航空機體險和責任保險由8家保險公司共保,事件發生后,“金管會”已請保險公司積極協助并盡速處理保險理賠事宜。
資料顯示,臺灣復興航空成立于1951年,是臺灣地區最早成立的民營航空公司,主要經營臺灣島內航線以及短程境內境外航線,目前也經營兩岸航線。ATR-72型飛機由法國與意大利合資的飛機制造商ATR公司制造,為雙螺旋槳民航機,與其前身ATR-42相比,機身更長、載客數更多,航程超過1650公里。該客機于1988年進行首航,1989年投入商業服務,芬蘭航空是首個接收此型號飛機的航空公司。飛機單價約為1190萬美元。另悉,內地已經淘汰此機型。
事實上,2004年的包頭空難、2010年的伊春空難以及去年臺灣澎湖空難等,均發生在支線航空領域,民航管理干部學院前院長田保華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說,支線航空發展緩慢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很多乘客都對支線小飛機的安全性存在偏見,認為飛機越大越安全、越小越不安全。而正在拓展支線業務的奧凱航空創始人劉捷音則坦承,支線飛機客艙較小,有局促感;而且支線飛機主要飛中短程航線,因此飛行高度不會很高,比較容易受氣流影響,乘客會有一些顛簸感。這些都容易使旅客產生恐懼。不過,劉捷音也指出,支線小飛機飛行速度慢,重量輕,對機場設施要求小,甚至可以在硬草地上著陸,所以,根本不存在支線飛機不安全之說。
“現在支線航空發展確實受到頗多制約,包括飛行員緊缺、運營成本居高不下以及乘客對支線飛機存在一定誤區認為其安全性不如大飛機等,都使支線航空發展較慢,如果較為頻繁地發生空難,對于整個行業都將有較大沖擊,”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告訴北京商報記者,“更重要的是,與遠程干線客機相比,支線航空因飛行路途短,可替代的交通方式較多,所以空難的影響往往格外明顯。”
參與多起空難索賠官司的律師郝俊波則分析,空難肯定會引起消費者對支線航空的暫時性恐慌,所以短期內對支線飛機業務會產生不利影響。但從長期來看,影響會逐漸減小,因為最終還是市場需求決定行業前景。
責編:xwxw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airportsnew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