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飛”漸成時髦事鮮有報備隱患巨大
3月20日傍晚,安徽省合肥市董鋪水庫漸起薄霧。5點多鐘,一架小型直升飛機自東向西方向飛向水庫上方,不斷降低飛行高度直至貼近水面。隨著一聲巨響,飛機墜入水中。
經查,機上共有兩人,一人獲救,一人失蹤。而這架小型飛機未在民航部門報備,屬擅自飛行。
直至今天中午,墜水飛機才被打撈上岸。今天下午5點50分,經過警方和相關部門全力搜尋,確認失蹤人員王某不幸遇難。目前,王某的遺體已被打撈上岸。
飛機為何會在水庫墜毀?救援工作為何進展緩慢?涉事飛機多次飛行為何沒被監管?帶著一系列疑問,記者進行了走訪調查。
直升機階梯狀墜入水庫
3月20日下午5點45分,合肥市公安局110報警臺接群眾報警,一架小型直升飛機墜入董鋪水庫。
合肥市公安局立即調集巡控民警、特警、刑警、派出所民警前往現場搜救,同時通知120急救車到現場施救。
據目擊者稱,飛機飛過大壩后,呈階梯狀一級一級降低飛行高度,幾乎貼近水面。飛行幾秒后,飛機沉入水中,聲音很大。過了一會兒,他們聽到有人在湖中間的島上喊救命。
現場搜救人員乘快艇駛向湖心島,救起一人,立即將其送往醫院救治。經初步了解,事故直升機內共有兩名男子,其中一人為獲救的李某,40歲,系合肥大康機械施工有限公司負責人,現正在醫院接受救治。另一人系合肥大康機械施工有限公司員工王某,25歲,現下落不明。
飛機墜落水庫會不會造成機油泄漏,污染飲用水源?合肥市應急辦主任汪濤表示,水庫的水質監測系統是24小時自動監測,一旦出現污染會自動報警。目前經過水樣檢測,沒有發現污染現象。
缺乏專業力量致救援緩慢
據目擊者指認,墜機位置是在湖心島南邊200米左右的位置。
當日晚,事發水域霧大,能見度很低。經過拉網式巡查,搜救人員打撈上了部分飛機殘骸以及失聯者王某的衣服、證件、銀行卡以及現金。
汪濤告訴記者,由于水庫平均水深27米,墜機水域周邊水深在10米以上,加上水庫是封閉水源地,大型船只設備開不進來,合肥又沒有專業的深水打撈隊伍,給救援工作帶來很大困難。
“我們通過省政府應急辦向省內周邊城市調集專業打撈隊伍,但他們也沒有。當晚只能開展水面搜救,無法開展水下作業。”汪濤說。
21日上午,記者在現場看到,應急辦從江蘇常州、鹽城協調的兩支專業搜救隊伍已趕到開展水下搜救,不斷排除疑似墜機地點。
“其實我們以前也依托有關單位訓練了一批潛水員,但合肥湖泊不多,類似事件很少見,隨著年齡增長,這批潛水員就不行了。”汪濤說。
22日中午,墜水直升機被打撈上岸。此時距離事發,已經過去約40小時。
失事飛機未在民航部門備案
記者在事發現場走訪中了解到,此前附近一些居民隔三岔五就會看見疑似失事直升機在水庫附近飛行。
據當地媒體報道,獲救的李某是一位飛行發燒友。
而這架失事飛機經查證,未向民航監管局報備,屬于擅自飛行,也就是俗稱的“黑飛”。
使用民用航空器從事公共航空運輸以外的民用航空活動被稱作通用航空。涉事的直升飛機即在此范疇。
記者了解到,民用飛機要想上天飛行,有著嚴格的審批流程和資質要求。合肥藍天國際飛行學院副院長王志農介紹,私人飛機要在民航部門備案,具備適航證、國籍登記證和無線電臺執照等三證。飛行員還必須有專業執照,不同機型要求的飛行執照也不同。
“每次飛行前還必須要經過空管局準許,機型、飛行空域、航路、駕駛者姓名、同機人員等信息都要上報。”王志農說。
低空飛行不易監管隱患大
“黑飛”墜機事件在安徽不是孤例。2012年,望江涼泉鄉一架超輕型水上飛機失控墜湖,一名飛機駕駛員不幸遇難。
在全國看,甚至有人還因此負了刑責。2014年,北京一家航空科技公司員工操控無人機“黑飛”航拍測繪,致多架次民航飛機避讓、延誤。涉案當事人被檢方以“過失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起訴。
如今,民間飛行活動成為時髦事,但不少并非出自“正規軍”。據安徽省民航局相關人員介紹,該省經民航部門實際登記在冊的商用航空器,目前只有兩架。
根據通用航空飛行管制條例規定,未經批準擅自飛行情節嚴重的,會面臨罰款、停飛、暫扣直至吊銷經營許可證、飛行執照的處罰。造成重大事故或者嚴重后果的還會被追究刑事責任。
在明令禁止“黑飛”的情況下,為何還有人敢冒風險?“私人飛機走正規渠道審批程序很復雜,有些人可能怕麻煩。”王志農說,而且很多是在偏遠隱蔽地區飛行,空管部門的雷達在低空很難監測,無形中降低了“無證駕駛”的風險。
在北京市法學會航空法學研究會會長董念清看來,還有一個原因是相關部門宣傳不到位,很多人并不了解飛行要經過審批以及如何進行審批。“低空飛行手續比以前已經簡化了許多,但很多人還是不知道,想飛就飛了。等到出事后,才知道自己是非法飛行。”董念清說。
董念清告訴記者,“黑飛”造成的后果是嚴重的。由于缺少相關部門的技術支持,可能對當事人以及地面的人財物,帶來安全威脅。當飛機飛到一定高度后,還可能會影響正常的民航活動,甚至干擾軍方活動。
據全國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工作會議透露,真高1000米以下低空開放試點要在今年全面推開。通用航空在迎來春天的同時,也面臨著安全考驗。一些專家建議,低空空域法規制度應跟上形勢發展需要,明確配套實施細則和飛行安全責任,同時還要建立完善通用航空保障體系,加強知識普及宣傳。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airportsnew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