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學家告訴你坐飛機風險有多大
什么?又發生空難了!3月24日,德國之翼的一架A320客機在阿爾卑斯山附近墜毀,機上150人全部喪生。加上這次事故,在過去的13個月,全球一共發生了7次大型空難,1055人因此喪生,越來越多的人對坐飛機感到恐懼。
現在,讓我們拋開航空業的低迷以及飛機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便捷不談,只考慮一個最關心的問題,坐飛機的風險到底有多大?這種風險是不是大到足以讓我們寧愿開車去遠方也再不坐飛機了呢?
風險學家格爾德·吉仁澤的《風險與好的投資》一書或許可以告訴我們答案。
坐飛機VS開車 風險誰更大?
在2001年9月11日,恐怖分子劫持兩架飛機撞向雙子塔后,美國人開始對坐飛機感到恐懼。格爾德 · 吉仁澤收集了航空和地面交通的統計數據,做出了風險評估:
我們知道,“9·11”事件發生后,很多人拒絕乘坐飛機。那么,他們是選擇待在家里,還是驅車前往目的地呢?
格爾德·吉仁澤查看了交通統計數字,找到了答案。“9·11”事件發生后的幾個月內,汽車里程數大幅增加,3個月時間里,鄉村州際公路的汽車里程數上升了5%,因為長途旅行的人一般都會經過這里。而恐怖襲擊發生前的幾個月(2001年1月到8月)里,人均汽車里程數與2000年相比僅上升了不到1%,這是每年的正常增長幅度。
陸路交通量的增加引發了嚴重后果。“9·11”事件之前,致命交通事故的數量基本接近前5年的平均值。但是“9·11”事件之后的一年里,每個月發生的致命交通事故的數量都超過了基準線,并且大多數都高于前5年的最高值。統計數據顯示,共有大約1600名美國人因為規避坐飛機的風險而在公路上喪生。
這個數字是“9·11” 事件中遭劫持的4架飛機的總死亡人數(256人)的6倍多。這些在車禍中喪生的人如果選擇乘飛機,也許現在還活著。2000年至2005年,25萬名乘客乘坐了美國商用航班,沒有一個人因空難喪生。
憂慮風險觸發心理反應
那為什么我們認為坐飛機風險更大呢?除了這些讓人意外的數據,吉仁澤做了更加深入的心理分析。
他得出結論:導致很多人突然同時死亡的低概率事件,即所謂的“憂慮風險”,會在我們的潛意識中觸發一個心理學反應,即“如果很多人在某一個時間同時死亡,人們就會產生恐懼,并試圖避免同樣的情況發生在自己身上。”
請注意,這種恐懼的出現并不是因為死亡本身,而是因為某種特殊的死亡方式——很多人在某個時間點或短時間內同時死亡。如果還是那么多人或者有更多的人,在不同的時間分別死亡——比如在汽車和摩托車交通事故中——我們就不怎么害怕。
僅就美國而言,每年都會有3.5萬人死于交通事故,但很少有人會在開車時為自己的性命擔憂。有人說,開車時控制權掌握在自己手中,坐飛機時則不是,但從心理學角度講,問題的癥結并不在于此。坐在副駕駛位置上的人也無法控制汽車,更別說坐在后面的乘客了,但他們同樣無所畏懼。
事實上。我們并不害怕在每天都會發生的事故中喪生,我們害怕的是突然間和很多人同時喪生。我們害怕罕見的核電站事故,卻不怕煤電站污染會慢慢導致人類死亡。我們因為豬流感疫情的預測而恐懼纏身,然而,這類預測從未變成現實。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airportsnew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