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媒:全球航空業對飛行員心理問題視而不見
境外媒體稱,廉價航空“德國之翼”副機長盧比茲駕機撞山事件的調查人員發現,這件事只是冰山一角,航空業曾多次對飛行員的自殺傾向視而不見,在處理飛行員心理問題方面做得還不夠。
臺灣聯合新聞網4月20日引述《紐約時報》消息稱,盧比茲曾缺席德翼母公司漢莎航空的飛行員培訓課程一個月,2009年他寫了一封電子郵件給漢莎,要求繼續受訓,文末承認罹患嚴重憂郁癥。后來他通過漢莎的標準篩選程序和醫學測試,但漢莎并未確保他獲得適當治療,也沒從嚴監測他的身心狀況。
最近20年發生過幾個民航機飛行員似乎蓄意駕機撞山的案例,有的造成空難,有的被機組員阻止,在多數案例中,飛行員早就被檢測出心理有問題,只是這些案例遭到淡化或掩蓋,從沒讓航空業針對飛行員心理健康問題做出重大改革。
曾是航空顧問、現任加拿大心理健康協會分會會長的史考特說:“航空業對飛行員心理問題幾乎可以說視而不見。這不是加拿大特有文化,全球都這樣。”
1997年,勝安航空波音737客機墜落印尼,機上104人全數罹難。飛行員在空難發生前不久,因行為不當被投訴,遭到降職,調查人員后來發現,他在財務和家人關系方面遇到困難。美國調查人員最后認為他駕機自殺,印尼卻排除這個原因。
兩年后,埃及航空波音767從紐約起飛,墜落大西洋,機上217人罹難。美國調查后認為,副機長在重復喊出“我信靠神”之后,蓄意讓客機俯沖,在埃及官方施壓后,美國調查人員并未明說這起空難是自殺,只說空難是副機長駕機時的行為造成。
國際民航組織2012年提醒,航空業缺乏全面檢測心理問題的制度,尤其是對年輕飛行員,這個弱點必須改善;同年民航組織在“民用航空醫學手冊”中提到,比起身體問題,年輕飛行員更容易發生心理問題,但檢測工具很少。
漢莎航空專屬醫師史都本和克里博曾在2011年發表的論文摘要中寫道:“令人驚訝的是,許多飛行員有些微憂郁癥狀或癥狀已減輕,仍在服用抗憂郁劑,卻瞞著航空公司的醫師照飛不誤。”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airportsnew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