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機上沒有氧氣瓶 那氧氣面罩的氧氣從哪來
你在一架飛機上,突然氧氣面罩脫落了。在你尖叫、哭泣的時候,你有沒有想過面罩里的氧氣是從哪來的?答案不是氧氣瓶,而是除草劑、煙花、氯酸鉀。
不要驚慌
如果在飛機上遇到氧氣面罩脫落時害怕是很自然的,但還不要急著做最后的告白,在有些情況下飛機只要遇到一點點的危險氧氣面罩就會脫落。現在,因為你要活著,所以看看這篇文好好漲姿勢。
每次飛行開始前的安全演示都會教你需要把脫落的氧氣面罩往下拉才能開始供氧,那你有沒有意識到,一旦氧氣開始流動沒有東西能夠阻攔它?其實你的面具并不是連接的一個帶有開關閥門的氧氣瓶,當你拖拽面具的時候,打開了一個很暴力的化學過程。飛機用氧氣機又被稱為“氧氣蠟燭”供氧。他們用化學物質燃燒后釋放的氧氣作為供應源,任何除氧氣之外的化學物質都被面具過濾掉了,直到化學物全部燃燒殆盡才停止。
讓你生存的化學物質
在氧氣蠟燭中你最容易找到的化學物就是過氧化鋇,它是白色粉末,每個鋇原子帶著兩個氧原子。它在煙花中是怎樣起作用的在飛機上也是一樣,把它加熱到臨界點就會分解出氧氣。在煙花中,氧氣可以讓煙花里的其他燃料燃燒并且燃燒得更快。在飛機上,氧氣通過管道輸送到氧氣面罩讓人呼吸。
氯酸鈉最主要用途是做除草劑,它幾乎能殺死所有植物,這也是它在歐洲被禁止的部分原因。也有人擔心它滲入供水系統中給大塊土壤都消毒了。還有人擔心粗心的園丁如果操作不當有可能把自己炸了,因為它在300攝氏度的火中會爆炸。那么,人吸入除草劑時需要小心什么呢?根本不需要擔心。氯酸鈉的化學式是NaClO3,跟我們廚房中用的化學物鹽NaCl相比只是多了3個氧原子,氯酸鈉燃燒之后產生的就是鹽和氧氣。
最后還有一種化學物質,也是出現在許多科學課程中的。有些氧氣蠟燭是用氯酸鉀(2KClO3))或是高氯酸鉀(2KClO4)做的。它們的區別就是一個氧原子,但就因為這個原子就有了世界級的名聲。高氯酸鉀曾經做過國際空間站的氧氣蠟燭,因為他們分解水制氧的方法出現了故障。氯酸鉀在課堂上的科學實驗中常用來破壞小熊軟糖。
不過,尖叫的小熊(被分解的時候它會尖叫)實驗是這些化學物質中最好的演示。氯酸鉀被加熱到分解成氯化鉀和氧,一個富含糖的小熊軟糖被放入兩個化學混合物中,氯酸鉀分解產生的熱度和產生的大量氧讓小熊糖燃燒得非常非常快。雖然這個畫面看起來不那么好看,但是你想想它的功能,只要小熊尖叫幾聲你就能呼吸。
它們能持續多久?
在飛機上的氧氣機一般持續時間在12~20分鐘之間,它不像潛水用的氧氣瓶又大又重,氧氣蠟燭大概只有一包乒乓球大小。它們燃燒得比較穩定可靠,但也有缺點。
最大缺點就是燃燒。這其實并不是真正的危險所在。但是上世紀90年代確實有架飛機因為氧氣機墜毀了,不過這也跟飛機運載的貨物有關。這些貨物比較易燃,讓氧氣機失去了它的安全帽,飛機的一次震動讓其中一個點燃了最后全部都燒了起來。
在應急部署方面,它的缺點是心理。乘客在拿到掉落的氧氣面罩之后戴上,聞到的都是什么東西燒焦的氣味容易讓他們以為飛機真的出了什么故障。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airportsnew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