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新疆發(fā)生的擾亂飛機秩序的奇葩案例
2015年以來,在新疆一些機場或進出疆的飛機上,乘客擾亂機場和飛機上秩序的事情時有發(fā)生并多次見諸報端,如隱藏火種、使用或冒用他人身份證件、辱罵毆打機場工作人員、機上吸煙、擅自移動機上設施設備等現(xiàn)象,給民航機場治安秩序、飛行安全帶來極大的隱患,機場公安部門也加大了處罰力度。
29日,記者采訪民航新疆機場公安局及各地機場公安部門,對一些典型案例進行梳理和盤點,試圖勾勒出機場和飛機上各類奇葩事件。
“想看看外面”拉開應急安全門
2015年3月14日,在烏魯木齊國際機場,一名熊姓旅客在烏魯木齊航空公司烏魯木齊-鄭州航線的一架航班上打開應急安全門。
熊某以前也坐過飛機,但沒坐過應急安全門旁的座位。登機坐下后,他想調整一下坐姿,就順勢拉了旁邊窗戶上的把手,以為那是類似公共汽車里的扶手,沒想到把應急安全門打開了,導致飛機延誤了約15分鐘起飛。
根據(jù)《民用航空安全保衛(wèi)條例》第二十五條規(guī)定,航空器內禁止盜竊、故意損害或者擅自移動救生物品和設備。同時據(jù)《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二十三條第三款,民航新疆機場公安局對乘客熊某予以行政拘留10日處罰。
12月17日,在烏魯木齊地窩堡國際機場一架還未起飛的航班上,乘客周某長時間候機,因無聊對機艙應急艙門產生好奇心,開啟應急艙門“想看看外面”,被機場警方帶走,周某依法被處以1000元罰款。
“擅自打開應急艙門,屬于航空器內所禁止的擾亂秩序和危害飛行安全的行為,對這種行為可依照治安管理處罰法予以處罰,情節(jié)或者后果嚴重的還會觸犯刑法構成犯罪。”民航新疆機場公安局候機樓派出所所長韓輝說,安全門是飛機上最薄弱的環(huán)節(jié),不正確的操作不僅會造成高額的經(jīng)濟損失,甚至可釀成機毀人亡的慘劇。
偷帶打火機登機廁所里抽煙
首次乘坐飛機的乘客薛某,因將打火機藏匿在腳踝處試圖經(jīng)過安檢而被“請”進了機場派出所。在派出所,薛某說出實情后令在場的人大跌眼鏡。“我煙癮大,擔心飛機上煙癮犯了才……”其實,類似事件已是頻繁發(fā)生。
今年3月22日,從鄭州飛往烏魯木齊的一架航班上,飛機進入平飛狀態(tài)后,衛(wèi)生間的煙霧探測器探測到煙霧后觸發(fā)了駕駛艙內的火警警報,機長立即通知機組人員,發(fā)現(xiàn)是乘客高某在衛(wèi)生間吸煙。
飛機降落后,高某被民航新疆機場公安局候機樓派出所民警帶走詢問。高某說,在鄭州機場過安檢時,他看到旅客遺棄物品收集盒內有一個打火機,趁人不注意就順手拿走了。在飛機飛行過程中,因煙癮過大沒忍住,就躲在衛(wèi)生間內吸煙,沒想到觸發(fā)煙霧感應裝置。
高某的行為擾亂了機艙秩序,所幸沒有影響航班時刻以及航班順利起降,對其處以200元罰款。
此外,今年8月22日,成都飛往烏魯木齊的一架航班進入平飛狀態(tài)后,一名楊姓乘客在在乘飛機時煙癮犯了,躲在衛(wèi)生間吸煙被發(fā)現(xiàn)。楊某解釋說,自己并非第一次坐飛機,也知道飛機上禁止吸煙,她是抱著僥幸心理躲在飛機廁所里吸煙,而火柴則是她在成都雙流機場登機時悄悄帶上飛機的。
依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二十三條第三款之規(guī)定,警方對楊某處以行政拘留7日的處罰。
“根據(jù)國際民航組織的統(tǒng)計,80%飛機上的火災都是由于旅客在廁所抽煙并將煙頭隨意丟棄引起的,飛機一旦在飛行過程中起火,常常導致機毀人亡的重大空難。以前出現(xiàn)擾亂機場秩序、擾亂機上秩序的行為多以批評教育和罰款為主,但最近我們會加大處罰力度。”據(jù)民航新疆機場公安局候機樓派出所副所長鄧俊卿介紹。
使用電子設備起爭執(zhí)打架
12月4日,在烏魯木齊飛往庫爾勒的飛機上,因鄰座乘客在飛行中使用電子設備,一名男子在多次勸阻無效后和他大打出手,所幸對航班未造成影響。
下飛機后,庫爾勒機場公安分局接警后立即出動警力將兩人帶回調查。
民警經(jīng)過調查得知,在航班飛行過程中,男子李某使用電子設備,鄰座旅客多次提醒未果,兩人發(fā)生爭執(zhí)。在爭執(zhí)過程中,李某手中的電子設備被摔到地上,兩人隨即大打出手,事后兩人經(jīng)過調解后達成和解。
冒用他人身份證件登機
8月13日早晨,烏魯木齊機場T2航站樓安檢工作人員報警稱,發(fā)現(xiàn)一名女性旅客冒用他人身份證件欲過安檢乘坐飛機。隨后,民航新疆機場公安局候機樓派出所民警將該旅客帶回值班室進行審查。經(jīng)查,該旅客是使用其朋友的身份證。
依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法》第十七條第一款,決定給予違法行為人行政拘留5日的處罰。
“航空安全不可兒戲。對不誠信的‘老賴’實行‘黑名單’記錄,對一些這樣不文明、嚴重危害國家財產和大眾生命安全者,也應該采取類似的懲戒措施。”新疆財經(jīng)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法學博士趙麗莉此前表示,大眾或許可以理解“空怒族”因航班延誤產生的焦慮,但卻無法原諒其非常態(tài)維權帶來的惡果,否則法治不彰,民航持續(xù)安全難以保障。(段小利)
□盤點“機鬧”那些事

12月6日,上海飛紐約的UA087次航班上,美國賓州州立大學盧姓副教授要求升艙未果而在機內撒潑,被機長拒載后,下機過程中與民警發(fā)生爭執(zhí),致3民警受傷,最終因涉嫌妨礙公務罪被刑事拘留。

今年10月,3名四川游客在柬埔寨暹粒國際機場的回國航班上相互推搡辱罵,結果被法籍機長“請”下飛機。這3人隨后被列入四川省游客“黑名單”。

1月10日,昆明長水機場一航班滑行時,旅客周某想“透透氣”強行打開應急艙門,逼停飛機,后被處以治安拘留15日處罰。均據(jù)百度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wǎng)”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wǎng)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wǎng)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wǎng)”。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wǎng)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airportsnew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