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現首例輸入性黃熱病病例
根據國家衛計委官方網站昨日通報,國家衛計委組織專家確診一例輸入性黃熱病病例。該病例于3月10日凌晨2時抵達北京,直接主動到醫院就診。
患者從安哥拉回京
據悉,患者為男性,32歲,浙江省人,常年在安哥拉首都羅安達(近期發生黃熱病疫情)做生意。患者于3月8日(北京時間)在羅安達出現發熱,體溫最高39.3℃,伴畏寒等癥狀,于3月9日乘飛機經迪拜轉機,3月10日凌晨2時抵達北京,直接主動到醫院就診。3月11日,北京市疾控中心檢測患者標本為核酸初篩陽性,當晚將標本送中國疾控中心復核檢測。3月12日,中國疾控中心報告核酸檢測結果陽性。隨后,國家衛計委組織專家組根據患者流行病學史、臨床表現和中國疾控中心對患者標本的復核檢測結果,確診該病例為我國首例輸入性黃熱病病例。目前,患者出現肝腎功能損害,病情較重,正在積極救治中。
北京市衛生計生部門會同中國疾控中心組織專家對輸入病例帶來的傳播風險進行了評估。專家們認為,黃熱病屬于蚊媒傳播疾病,主要通過埃及伊蚊叮咬感染;北京市無埃及伊蚊且不屬于我國伊蚊主要分布地區,目前北京氣溫低,未進入蚊媒活躍期。因此,此次輸入病例引發傳播并進一步擴散的風險極低。
目前,國家衛計委正積極指導北京市衛生計生委按照相關診療方案和防控要求,全力救治患者,落實各項防控措施。北京市衛生計生部門正按照國家衛計委要求,進一步做好病例治療、流行病學調查,蚊媒應急監測、愛國衛生運動、健康教育等工作。
該病例有關情況已及時向世界衛生組織、我國香港特區通報。
北京疾控中心:擴散可能性極低
北京市疾控中心表示,北京市作為首都,國際交流頻繁,與曾經或現在有黃熱病病例的國家存在持續的人員往來。特別是在當前黃熱病疫情最嚴重的地區安哥拉有大量中國務工人員,因此,不排除黃熱病病例輸入的風險。
北京市疾控中心稱,目前北京正處于初春季節,氣溫較低,空氣干燥,不具備越冬蚊復蘇活動所需溫度、濕度、光照等條件,外環境沒有成蚊活動。現有氣候條件不適宜蚊蟲活動,北京也沒有黃熱病傳播媒介埃及伊蚊分布,因此判斷當前北京雖然出現了輸入病例,但由此發生蚊蟲傳播黃熱病并擴散的可能性極低。
>>小資料
黃熱病是經蚊傳播的急性傳染病,該病傳播方式主要為人B埃及伊蚊B人,主要在中南美洲和非洲的熱帶地區流行。之前,亞洲地區無病例報告。該病臨床主要表現為發熱、黃疸、出血等。人感染后,約5%B20%出現臨床癥狀,少數出現重癥并死亡。目前針對黃熱病無特異性的治療方法,主要以對癥治療及支持治療為主,疫苗是最重要的防控措施。衛計委已于2008年印發了《黃熱病預防控制技術指南》和《黃熱病診斷和治療方案》。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airportsnew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