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用航空氣象綜合服務平臺將上線運行
旅客可以通過互聯網實時查詢目的地機場和出發地機場的天氣變化情況;機場通過大屏幕實時顯示雷雨云的生成過程,普及航空氣象知識;飛行員直接從IPAD客戶端上實時收到各類天氣預警信息、最新衛星云圖和機場天氣雷達圖像……這一系列情形都將隨著3月23日民用航空氣象綜合服務平臺上線運行成為可能。
由民航氣象中心開發的民用航空氣象綜合服務平臺集約了目前我國所有的航空氣象產品,匯總了全國190多個機場氣象臺實時提供的氣象信息,同時顯示全球主要機場的氣象信息,具有高度的時效性。“我們這個平臺的信息更新十分及時。一般而言,全國190多個機場氣象臺觀測的氣象信息從開始傳送到平臺推送的整個流程不超過1分鐘。”民航氣象中心業務管理室副主任張洪泰表示。
此外,民用航空氣象綜合服務平臺的推出不僅滿足了業內專業用戶的需求,同時面向廣大旅客提供天氣信息查詢。平臺將分為社會公眾版和注冊用戶版。社會公眾版主要面向社會公眾,為公眾用戶提供顯示和查詢全球范圍內主要機場和我國所有民用機場的天氣信息,并為公眾提供航空氣象科普資料。注冊用戶版主要面向民航業內,提供個性化服務。“比如,當我們得知航班上越來越多地配備IPAD之后,就為滿足飛行員的需求而開發了IPAD客戶端,方便飛行員實時通過客戶端了解各種氣象信息。”張洪泰說。
此外,為減輕民航單位在處理因為天氣原因造成的大面積航班延誤時承受的壓力,該平臺還授權專業用戶在發生惡劣天氣時,可以利用民用航空氣象綜合服務平臺向旅客實時顯示氣象信息。
民航氣象中心主任周建華表示,航空氣象服務不僅為民航運行安全順暢保駕護航,也通過提供精細化的航空氣象信息,幫助航空公司和機場等民航單位節省運營成本。隨著民航業的發展和公眾對民航出行的關注,航空氣象服務將借助更多科技手段,服務行業發展。
靜觀風云變幻——民用航空氣象綜合服務平臺特點解析
《中國民航報》、中國民航網 記者李芳芳 通訊員韓清源、張茜 報道:3月23日,伴隨著第54個世界氣象日的到來,民用航空氣象綜合服務平臺將正式面向民航專業用戶和廣大旅客上線運行。
無論是對于航空公司、機場和空管等業內單位,還是對于廣大旅客,這都將是一次嶄新的體驗。嶄新平臺、海量信息、定制服務、隨時推送,這個平臺擁有太多值得關注的特點。讓我們一探究竟,看其究竟如何助力中國民航業實現持續安全目標,提高航班正常性。
緣起 主動尋求壓力下的突破
民航業的運行特點注定受天氣影響較大,曾經有人戲稱民航業“靠天吃飯”。尤其是隨著我國民航業的持續快速發展,航班量不斷增長,天氣變化對行業正常運行的影響日益增大。
近年來,因為極端惡劣天氣導致大面積航班延誤的事件時有發生。一場能見度不足100米的大霧直接影響了1400多架次航班的正常運行;一場臺風能導致航空公司取消近200個航班。在此類極端天氣發生時,氣象服務尤顯重要。如果氣象服務及時、精細、全面,就能幫助相關單位早作預案,提前準備,為運行決策提供支持。
作用越大,責任越大。民航氣象服務的職責是最大限度地減少天氣對民航運行安全和效率造成的影響。面對管制部門、航空公司、機場等航空氣象用戶日益增長的需求,面對廣大旅客不斷增長的期待值,民航氣象中心認識到,無論是從飛行安全方面考慮,還是從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等方面考量,航空氣象信息分發的及時性、信息資源的集約化、氣象產品的精細化、氣象服務的決策輔助能力和集中統一程度等方面都需要有進一步的改進,跟上行業發展的腳步。
在“追求更好服務”動力的驅使下,民航氣象中心認為,必須突破現有服務模式,全面整合民航氣象系統的資源,建立一套全新的民航氣象服務模式和功能完善的航空氣象綜合服務平臺,以使民航氣象服務對運行協調決策、流量管理和集中運行控制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滿足民航安全順暢發展的需要。自2009年開始,民航氣象中心帶領民航氣象服務系統建立分級區域預警預報與服務模式,實現航空氣象信息的高度共享。2012年,在新的服務模式基礎上,民航氣象中心開始啟動航空氣象綜合服務平臺建設。自2013年開始,該平臺在空管單位、航空公司及民航氣象部門試運行。今年3月,在研發了15個月以后,民用航空氣象綜合服務平臺將面世。
面世 四大特性緊跟行業發展的腳步
民用航空氣象綜合服務平臺具有全面及時、在線互動、精細個性和共享開放四大特點。該平臺借助計算機、網絡等新技術,在現有氣象服務的基礎上,采用瀏覽器/服務器(B/S)的系統架構,方便用戶隨時隨地通過接入互聯網直接使用,在原有點對點地為專業用戶提供規范服務的基礎上,為民航運行的各參與方提供全面、及時的航空氣象信息。民航氣象系統通過在線實時天氣講解與咨詢,為民航協同決策運行提供天氣情景意識;實現與運行標準緊密結合的精細化、個性化服務,并實現推送服務;向廣大旅客提供實時的航空氣象信息,為旅客的出行提供氣象信息參考。為滿足國外用戶的需求,該平臺還開發了英文版本。15個月的努力,整個團隊的集思廣益,能否讓即將面世的民用航空氣象綜合服務平臺承載起那美麗的希望呢?
“我們這個平臺通過整合資源,將會產生1+1>2的效果。”民航氣象中心主任周建華說,該平臺運行后,將目前所有的航空氣象產品進行集中整理,并綜合機場和航班的運行標準,提供氣象信息。“比如,我們在氣象信息中會顯示目前跑道視程是多少,會不會超過起飛標準,為用戶在復雜天氣下作出決策提供技術支持”。
天氣是瞬息萬變的,正在發生和即將發生的重要天氣會對航空運行帶來重要影響。所以,氣象信息的傳遞必須強調及時性。尤其是在影響飛行的不利天氣發生之時,氣象信息的傳遞必須與天氣“賽跑”。而該平臺要會聚全國190多個機場氣象臺采集的氣象信息,如何確保及時傳遞氣象信息呢?“為確保氣象信息的及時性,我們要求7個民航地區氣象中心,在向平臺轉送全國各地機場氣象臺采集的氣象信息過程中,延遲時間不超過1分鐘,以確保各類用戶能夠在最短時間內通過平臺查詢最新信息。”民航氣象中心業務管理室副主任張洪泰說。
不同的用戶在發展過程中由于市場定位、運行范圍等因素,對氣象信息產生了差異化要求。“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就要求我們改變以往粗放式的信息推送方式,分類用戶的需求,并提供精細化的服務。”周建華說,該平臺充分考慮了空管、機場、航空公司等不同用戶的不同需求,并由此設計了不同的氣象服務產品,以滿足用戶需求,提高航空飛行的安全性、正常性。
此外,該平臺還強調服務的主動性。當預測出某地可能出現影響飛行安全和航班準點的危險天氣或天氣變化時,平臺就會將天氣信息主動推送給相關用戶,提醒用戶早作準備,降低危險天氣造成的影響。
提升 “雙面”特色服務提高滿意度
一邊是公眾對各種氣象信息的需求,一邊是行業對專業氣象預報的要求,新平臺能否讓二者皆滿意呢?如果混為一談,估計兩邊都不滿意。于是,民用航空氣象綜合服務平臺特意推出了社會公眾版和注冊用戶版兩個版本,用兩種不同的特色服務,提高用戶滿意度。
該平臺竭力將自己打造成業內用戶的“氣象軍師”。據介紹,注冊用戶版除可以通過平臺查詢國內主要機場自動氣象觀測數據、各種衛星云圖、天氣雷達圖像、重要天氣預告圖、極地航線溫度圖、機場跑道風向、風速變化等動態顯示圖外,還可以動態顯示相關航空氣象通告,如區域預警、機場預警、例行的天氣通報和影響航班運行的重大天氣將要發生情況下的天氣快報、航空器語音報告等信息。
針對有定制服務需求的注冊用戶,平臺能夠根據需求為注冊用戶提供定制關注機場的天氣實況和預報,同時還會以列表或圖文形式顯示定制機場的自動氣象觀測信息。“我們的平臺還設置了告警功能。比如某機場可以根據運行需要,設定機場的自動氣象觀測數據告警閾值。當數據項達到用戶設定的告警閾值時,列表將以不同顏色直觀地提醒用戶需要注意的機場自動氣象觀測數據。”張洪泰介紹。
該平臺還可以根據需要,為專業用戶提供航空氣象報文的快速查詢、高級檢索、告警查詢功能等服務;結合航空公司航班計劃信息,以自動推送或手工提取方式為用戶提供起降機場間的天氣、重要氣象情報和重要天氣預告圖等資料;提供集成顯示的各類機場天氣告警、飛行情報區天氣告警、火山灰云及熱帶氣旋告警等航空氣象重要預警信息;推出專業版IPAD客戶端,方便飛行員通過移動客戶服務端,實時查詢機場天氣、機場信息、最新天氣通報、各類天氣預警信息、最新衛星云圖和機場天氣雷達圖像,隨時隨地了解最新的天氣情況。
該平臺充分考慮了專業用戶在使用氣象信息中可能產生疑問等情況,于是設計了視頻氣象講解服務。由專家根據用戶需要或者針對特殊突發天氣,在線進行分析和解讀,為用戶作出決策提供參考信息。如果用戶錯過氣象講解時間,還可以通過平臺的相關功能頁面,重新觀看視頻講解錄像。此外,平臺還可以提供在線支持功能,為各級民航氣象部門和各類用戶之間提供一個實時在線交流平臺。如某機場出現影響航班飛行的惡劣天氣時,民航氣象中心可以組織該機場氣象臺和該機場所屬的民航地區空管局氣象中心進行在線天氣會商,并邀請航空公司、管制部門、機場運行部門在線參加。
在特殊天氣發生時,廣大旅客由于對天氣變化趨勢沒有直觀感受,或者不掌握實時的氣象信息,容易對航班運行不正常的情況產生不理解。該平臺研發了機場天氣大屏顯示功能。“當遇到影響航空運行的惡劣天氣時,專業用戶可以通過機場顯示屏幕,利用平臺向旅客實時顯示氣象信息。”民航氣象中心預報室副主任呂艷彬介紹說,旅客將可以直觀地看到系統顯示惡劣天氣(如暴雨、降雪)影響的區域、強度和演變趨勢。平臺還可以放大顯示局部區域或航路航線天氣,向公眾解釋為何航班會受到航路上的天氣原因而不正常。“公眾直觀地看到雷雨云覆蓋在航路上,就會理解航班因天氣原因產生的延誤”。
考慮到旅客對氣象信息的需求主要與出行行程有關,所以旅客公眾版的平臺主要為廣大旅客提供顯示和查詢全球范圍內主要機場和我國所有民用機場的天氣實況。與此同時,為給公眾普及氣象知識,提高公眾理解力,公眾版平臺還提供了瀏覽航空氣象科普資料的功能。如此一來,廣大旅客打開電腦或者手機客戶端,就能對需要的各種航空氣象信息一目了然。
通過全面整合民航氣象系統的現有資源,以全新的氣象服務模式最大限度地滿足用戶需求是民用航空氣象綜合服務平臺的階段目標。民航氣象中心主任周建華說,平臺的最終目標是為用戶提供更加精細化、個性化、有針對性的信息,實現空地一體的實時服務,支持民航安全順暢發展,助力營造和諧高效的民航出行氛圍。這不是夢想,而是不遠的未來。
為運行工作提供幫助
在民用航空氣象綜合服務平臺試運行近一年的時間里,該平臺為我們日常的運行工作提供了很大幫助,在資料綜合匯總、告警預警信息傳遞以及用戶個性化需求定制等方面有許多優點。
首先,資料全面,對運行幫助極大。
民用航空氣象綜合服務平臺的最大特點就是全面匯總了民航各地區氣象中心、各機場航站的氣象資料以及告警信息。其中,除了涵蓋國內、國際各機場報文、重要天氣預告圖、衛星云圖外,平臺還匯總了各大機場的跑道自動觀測數據。而自觀數據的監控對在低云、低能見度等惡劣天氣下航班的動態監控,有重要作用。
另外,平臺資料的全面性更是體現在對特殊運行提供的特殊氣象資料支持上。由于極地運行的特殊性,極地航線的開通要求提供極地地磁活動以及空間資料等特殊氣象情報,而國內絕大部分氣象系統目前暫時無法提供相應的特殊氣象資料。該平臺提供的空間天氣以及極地航線資料對我們公司廣州—紐約極地航線的籌劃、開通提供了極大幫助。
其次,告警預警信息直觀及時,有助于加強航班監控。
平臺提供的地圖式航站天氣告警直觀明了。平臺對有重要天氣發生的機場用相應的天氣符號標注,便于運行人員在短時間內掌握全國天氣概況,直觀地反映可能影響航班運行的重要天氣。同時,用戶登錄后能個性化地選擇告警機場也是一大優點。首頁及時提供的各區域、航站機場、空間天氣的預警和警報信息,對航班的監控以及調配有很大幫助。
最后,支持IPAD移動端是一大創新服務。
目前,該平臺支持IPAD移動端,對于目前日益流行的移動辦公是一大便利,方便工作人員隨時隨地通過該平臺了解天氣。
可以暢想,在該平臺正式運行后,值班人員就再也不用被“捆綁”在電腦前,甚至可以將ZPAD移動端配備給機組,方便機組隨時“零距離”了解天氣信息,更加有利于航班安全高效運行。這無疑是一個讓人期待的未來。(作者:李偉燁 南航SOC)
航班保障的好幫手
民用航空氣象綜合服務平臺試運行后,廈航在第一時間就投入了應用。其簡潔清晰的界面、全面完善的功能給人印象深刻。該平臺為廈航的航空氣象需求提供了綜合、全面的數據信息和及時、有效的預警信息,成為了一個航班運行保障不可多得的好幫手。
綜合服務平臺首頁及時更新的通告信息和圖形化的實況信息,為運行保障提供了較好的天氣監控平臺。每天的氣象通報為航班運行保障提供了較為全面的指導信息,使各保障崗位都能直觀、快速地了解天氣形勢和影響程度,提高了保障效率。頁面及時更新的各類預警信息,有效增加了保障人員的響應處理時間。圖形化的實況信息也使運行保障人員對天氣現狀有快速、全面的了解,不僅方便了氣象人員的天氣講解,也有效提高了航班放行和備降場選擇等工作的處理效率。
綜合服務平臺對航班運行保障來說,最大助力還是數據支持。
(一)40多個機場的自觀數據每分鐘更新,不僅可以進行列表監控,也可以進行單站顯示,使公司運行保障對天氣監控實現了質的飛躍。綜合服務平臺的自觀數據實現了對天氣以分鐘為單位的動態監控,便于運行控制人員及時處理,抓住可飛時機,減少航班延誤或備降,有效提高了公司的航班放行準確率。
(二)全面的航空氣象數據信息,為航班運行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日常工作中出現的網絡阻塞、數據丟失、服務器故障等各種突發狀況,必然會造成氣象資料無法有效獲取。而綜合服務平臺的啟用,成為獲取信息的重要手段。從報文查詢到圖表下載,從衛星云圖到雷達資料,其全面完整的數據整合,簡潔快速地獲取方式為公司運行在突發狀況下飛行氣象資料的及時補充提供了極大的幫助。
以近期印尼克盧德火山噴發為例,火山灰對雅加達航線以及機場造成了嚴重影響,而廈航比較缺乏火山灰環境的運行經驗。綜合服務平臺不僅及時提供了預警信息,而且將目前和預計影響區域進行圖形化展示,為公司航班的航路規劃,備降機場選擇和放行時機提供了及時、有效的信息支持,有效保障了航班運行安全。(作者:邵斌、吳文輝 廈航氣象處)
助力流量監控 填補服務空白
隨著航班量的日益增長,空管運行管理對氣象信息的需求越來越大。民用航空氣象綜合服務平臺的上線及時填補了這一空白,給空管系統的日常運行提供了非常有益的信息支持,充分發揮了對空中流量監控的助力作用。
一方面,該平臺整合了全國各主要機場的信息,使得流量管理人員能夠對全國機場的氣象信息監控一目了然。比如自動觀測信息功能方便用戶可以在同一界面上了解所有機場的信息。而以前,工作人員就需要逐個輸入機場名稱,進行查閱。有了平臺后,查詢觀測信息就方便了許多,為空管局運行管理中心每天對全國機場的運行監控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另一方面,民用航空氣象綜合服務平臺所提供的信息十分全面,更新及時。無論是衛星云圖、雷達拼圖、氣象報文、觀測數據、航空預警信息,還是氣象科普知識應有盡有,而且資料更新也很及時,這也是以前所沒有達到的。
同時,從用戶角度出發,我建議,希望能不斷地與民航氣象中心溝通,在互相交流中不斷提高信息的實用性,更好地輔助我們做好空管系統流量管理工作。(作者:鄭玉林 空管局運行管理中心流量監控室)
發揮優勢 贏得好評
民用航空氣象綜合服務平臺自2013年開始在空管單位、航空公司以及民航氣象部門試運行。該平臺的全面性、及時性和針對性,在試運行中明顯地呈現出來。
2013年是復雜天氣多發的一年,全國范圍內的雷雨天氣頻發。南方的雷雨天氣具有出現時間早、范圍大、強度強、持續時間長的特點,而北方的雷雨天氣具有突發性。平臺在雷雨季節航班運行保障中的重要作用得到進一步體現。
2013年10月1日,北京首都國際機場迎來了黃金周的旅客高峰,同時也迎來了“湊熱鬧”的雷雨天氣。在9月30日下午的民航氣象系統天氣會商時,民航氣象中心與華北地區氣象中心就加大對北京區域的天氣會商力度,經過認真研究、討論,預報從10月1日凌晨開始,北京區域以及首都機場將受雷雨天氣影響。于是,民航氣象中心在平臺綜合預警一欄,將雷雨天氣出現的時段、強度以及主要影響區域、航路、機場的氣象預報進行發布,提醒氣象信息用戶及時關注北京區域的天氣變化。
2013年10月1日3時左右,民用航空氣象綜合服務平臺上的衛星資料、雷達資料顯示,在首都機場西部有雷暴云在逐漸發展,并向偏東方向移動,雷暴云的高度為6公里~7公里,影響首都機場的西部航路。華北地區氣象中心值班預報員及時在平臺上發布了相應區域預警、機場警報信息,平臺自動彈出機場警報,并預警提醒在線氣象信息用戶關注北京地區的天氣情況。
當日,該平臺共發布機場警報11份、天氣通報2份、趨勢著陸預報4份、重要氣象情報2份等氣象信息,為用戶贏得了寶貴的時間。(作者:阿利曼 民航氣象中心)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