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機場:讓電子管家成為現實
看過《鋼鐵俠》的人可能對智能管家老賈(JAVIS)印象深刻,通過人工智能技術,這位電子管家為自己的超級英雄托尼提供了各種意見參考和數據信息,幫助他成功戰勝了各種敵人。而在現實中,高智能的“電子管家”也已進入機場,更加智能化、集成化的IT系統,將為旅客、航空公司、機場工作人員提供更加出色的提示服務。
試想這樣一個場景,當你帶著行李到達機場后,通過大廳中央的自助行李托運系統,自己打印出一份行李標簽,不用排隊就完成了行李托運手續。而到了登機口,只需帶著手機或google glass在機器上掃描一下,就可以完成登機,開始輕松旅行。
這個場景并不遙遠,在莫斯科機場,自動行李追蹤技術在國際航空電訊集團(SITA)的支持下已經成為現實。而自助登機也將在不遠的未來實現。
SITA中國區總經理周紅梅認為,不管是自助行李站,還是自助登機門,這些措施都會進一步減輕候機樓的流量壓力,同時改變現有機場的管理模式。根據這一設想,未來機場辦理登機手續的大廳,將只會設自助值機亭和自助行李托運站。值機亭同時兼具其他功能,比如,可以成為自動取款機,為旅客提供不同幣種的現金。
目前,各大機場和航空公司正試圖利用生物識別技術、射頻識別(RFID)技術,跟蹤不同節點(如值機柜臺和安檢區)的等候時間,緩解這些區域的擁擠狀況,減少行李處理不當情況,提高對旅客流量的預見性。
而微型“虛擬”機場,則會設立在遠離傳統機場的區域。搭乘頭等艙和公務艙的乘客可以將車輛停在機場外,并直接辦理行李托運。在審核完旅行證件后,“安檢巴士”將他們送到前往相應的登機口,而不必進入機場辦理登機手續的大廳和安檢區域。此舉也將緩解機場大廳的人流壓力。
記者認為,提升旅客體驗是智能機場的核心所在。通過追蹤、管理和分享實時信息,旅客可以通過信息顯示系統和自己的智能手機獲取更優質的信息。與此同時,機場和航空公司也具備了前瞻和預測的能力,可以更有效地管理工作人員,確保他們可以在正確的地點和時間獲得所需的資源,縮短旅客排隊等候的時間。
目前,許多機場正面臨著日益增長的客流和日益擁堵的空間,智能機場可以使機場管理部門提前了解甚至預測旅客流向,據此調配人力資源和設備,從而緩解機場的壓力。
預測機場每天面臨的龐大旅客人群每分每秒的行為動向,是一項非常艱巨的任務。大多數旅客抵達機場后,如果馬上開始辦理值機、安檢以及護照檢查,機場工作人員通過航班時刻表管理機場容量和客流,許多情況都是可以預計的。但具體到細節,許多時候都會出錯。智能機場使預測旅客流向有了可能性。通過使用各種工具,機場工作人員可以追蹤、管理和共享有關資產、旅客和其他關鍵因素的實時信息。特別是無處不在的工具和技術,例如WiFi和手機移動終端,可以提供更為精確的信息。旅客流量監控功能將使機場能夠捕捉和訪問這些在旅客旅行的所有階段產生的實時數據。
在掌握旅客流量動向后,機場可以提供自助驗證服務,縮短旅客在安檢過程中的等候時間;可以通過預先進行人員調度和資源調配,縮短等待隊列長度;也可以通過分析旅客的停留時間類型和旅客流量,提高運營效率。由于更加了解旅客的行為舉止,機場還可以進行定位營銷,增加機場的非航主營收入。航空公司則可以在旅客等待過程中與之保持更好的交流,提升旅客體驗。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