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飛機餐那么難吃?
烹調技術有限、預算緊張都是飛機餐不可口的原因。讓人驚奇的是,我們的部分味蕾會在高空中“罷工”,這也會讓我們覺得飛機餐口感差了很多。

來源:網絡
我們每個人應該都有吐槽飛機餐的經歷,但你有認真思考過,為什么航空公司就是不肯提供符合餐廳標準的美食呢?
美國在線問答網站Quora上有人提問:“為什么飛機餐那么難吃?”一位叫Jay Wacker的網友本著實事求是的嚴謹態度分析了飛機餐難吃的技術原因。以下是他的回答。
(飛機餐難吃)的真正原因是機上烹調技術嚴重受限,飛機不是廚房。想想在婚禮上同時為450人提供食物的情形吧,那些食物通常都不會好吃。
為了在飛機起飛后給乘客提供熱乎乎的食物,航空公司需要準備在很長的飛行時間內能夠直接用包裝盒加熱的食物。食物都是預先烹調過的(他們沒法在飛機上當場烹調)。食物最短的保存時間通常為60至90分鐘。所以除了燉煮的菜色,你基本可以跟烹調精細的蛋白質類食物說再見了。蔬菜也很難做好,許多淀粉會開始分解。
盡管如此,你會注意到最好的飛機餐通常是那些在飛機起飛后立即端上來的(所以航空公司有時會在下午4點上晚餐),因為那是準備優質航空餐的最簡單的方法。
至于那些起飛后很久才提供餐飲服務的跨洋航班,乘務員需要從頭開始加熱食物。飛機上的爐子很糟糕,滿滿當當地塞著航空餐盒子(有少數機場廚房需要提供450人份的食物)。加熱通常不穩定,因為航空公司的燃料預算挺緊的。所以乘務員竭力避免食物夾生或焦掉,他們需要非常非常小心。
還有飛機上形形色色的乘客的不同飲食限制的問題:素食者、嚴格的素食者、魚素者、對某些食物過敏的人、不喜歡吃辣的人、乳糖不耐癥患者、孕婦、免疫系統不佳的人……最終,航空公司能做出的最大妥協就是盡可能讓更多的人滿意。還有,如果航空餐導致任何人的身體不適,問題將會很嚴重(想想在太平洋上空有人不斷地上洗手間的畫面也是醉了)。所以說,安全第一,味道第二。
三明治和墨西哥卷很適合短程航班,但除非它們本身非常干,在遠程航班上它們會受潮變軟。航空餐的供應鏈很復雜,需要適應不同的溫度。比方說,生菜就對溫度很敏感。乘務員需要時刻做到完美,而在如此復雜的環境里為幾百號人提供完美的服務是很困難的。

圖片來源:網絡
除此以外,食材的緊張預算也是一個原因。航空公司力求提供最低的機票價格,有時候人們會因為5美元的價格差選擇另外一家航空公司。如果航空公司能夠降低這5美元成本,它一定會這么做的,特別是經濟艙。
對我來說,最好的飛機餐都是亞洲的航空公司的,因為它們經常提供咖喱飯或燉菜飯。這些菜通常都很便宜,也便于保存,但對很多西方乘客來說可能不太能接受,所以歐美的航班上不太會提供這類的食物。

韓亞航空的經濟艙乘客可選擇韓式或西式套餐。韓式套餐中包括韓國料理的經典菜肴生菜包飯,貼心地為乘客提供了圖文并茂的食用說明。
至于那些美國航班上售賣的食物,千萬別買,不出意外的話它們總是槽糕透頂。它們基本上就是便利店買的那種食物,準備得不精心,儲存條件也不佳。
如果航空公司鐵了心要提升飛機餐品質,它們大概需要重新設計整個流程。但對大多數乘客(包括我在內)來說,價格第一、價值第二、奢侈享受第三。
為了提供正常人認為可口的食物,每個乘客大概要多支付100美元。這不是食材的原因,而是因為需要重新設計所有飛機的機艙和爐子,這總共大概需要1000萬美元。航空公司還需要取得美國航空局的許可,這大概就要花5到10年的時間。
也許在我們批評航空公司無法用心做好航空餐之前,我們也應該從自己身上找找問題。一名自稱為神經學家的網友Colin Gerber指出,人類的味蕾在高空中無法正常運作,這會導致相同的食物在飛機上吃起來口感差很多。
在海拔低的地區,人類嘴中的1萬多個味蕾能夠正常工作。但在登上現代飛機后,味蕾就會部分失效。在飛機起飛之前,機艙內的干燥空氣會讓鼻腔發干。當飛機爬升時,氣壓的改變會讓大概1/3的味蕾麻木。當飛機在3.5萬英尺(約10668米)的高空中飛行時,機艙內有意保持很低的潮濕度以防止機身腐蝕,這時乘客會感到口腔干燥或口渴。這解釋了為什么航空公司喜歡提供多鹽多辣的食物,因為如果不這么做食物的味道就太平淡了。
“冰淇淋是唯一一樣在飛機上我覺得好吃的食物。”紐約大學營養學、食物研究和公共健康學教授Marion Nestle說,“航空公司提供飛機餐是個復雜苦難的過程。食物的包裝、冷凍、烘干和儲存無論在任何高度都會給保持食物風味增加難度,更不要說3萬英尺的高空了。”
解釋了那么多,我們是不是應該減少抱怨,為這味同嚼蠟但來之不易的飛機餐心存感激了?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