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橋機場手推車服務“推”出全球第一
國慶假期,虹橋機場大客流如約而至,6時起,送機車輛就排起了長龍。人們匆匆下車,將行李從車上拿下,放上手推車,走向候機樓。
曹根火穿著藍色工作服,站在一邊默默觀察,一發現哪一排手推車剩下兩輛,他便立即回到候機樓旁,重新推出幾輛補充進去。人流絡繹不絕,手推車用得很快,曹根火一會兒已忙得滿身大汗。
就在剛剛公布的今年二季度國際機場協會(ACI)全球機場旅客滿意度測評中,虹橋國際機場“虹式手推車服務”,被全球旅客以4.97分的高分,評為“全球第一”。這看似平凡的手推車服務,是如何為上海空港贏得滿滿的贊譽的?
45度擺放提升取車效率50%
“旅客從汽車上下來,看到的第一排手推車車頭沖外,這樣車停在路邊,旅客只要半轉身就能將行李放上手推車;手推車間距約2米,左右手都提行李的旅客剛好能通過;車頭距路邊15厘米,約橫向一只腳的距離,可以防止撞到車輛或乘客的腳……”
曹根火一開口,就讓人吃了一驚:小小的手推車,有這么多講究?
“我們想的是怎么讓旅客更順手、更方便,所有工作都為了這一點。”虹橋機場公司航站區管理部旅客設施管理員宗夢迪說。
說來簡單,現實卻很復雜。作為我國首座集合機場、高鐵、地鐵、長途客運等于一體的大型綜合交通樞紐,虹橋樞紐每天航空進出港旅客已超過11萬人次。在這個總面積超過30萬平方米的龐然大物中,曹根火等300個人要以8000多輛車,負責包括整座候機樓、停車場、出租站點、公交中心等在內的全部旅客的用車需求。
每一個地點,乘客的走向、流量都不一樣,但需求卻始終相同——越快越方便越好。為了這一點,虹橋機場公司航站區管理部旅客設施主管鄧淳忠說:“大家天天看,不斷問,自己做旅客體驗,一點點把旅客的用車特點研究透,現在這樣的手推車擺放至少更新過3回。”
最初手推車一排放好即可,2011年虹橋率先推出手推車在行李轉盤圍圈式擺放,讓旅客提取行李更方便。出發層車道邊設204個擺放點,布滿虹橋第一、第二航站樓的出發車道;手推車之間拉開間距,使旅客一手就可以拿到。
2013年,圍圈式擺放升級為順旅客行進路線45度擺放;2014年至今,手推車45度擺放覆蓋范圍擴展到出發車道邊,還提出魚骨形無死角取車擺放法、到達廊橋口車輛全覆蓋。
“我們經過無數次觀察與試驗,發現45度角擺放是最適合旅客取車、放行李的角度,每排不超過5輛,增加排列數量也可以避免旅客排隊取車的問題。”宗夢迪介紹,“這樣設計經測算,可使航班高峰期旅客取車效率提升了近50%。”
一天行走超過20公里
在全球幾千家機場中,能使旅客滿意度高達4.97(滿分5分)的高分,只有韓國仁川機場曾做到一次。當時,虹橋機場曾專程“拜師取經”。如今,“師父”專程來訪,對虹橋的服務贊不絕口。 下轉◆3版
(上接第1版)“其實秘訣只有一個——細節。”這幾年手推車發生的每個變化,其實都來自于宗夢迪與同事們的觀察,“旅客登機、出站、取車的流程是動態的,細節也是動態的,隨旅客需求的變化而變,是改進所有服務細節的源泉。”
改變,有時候這意味著比過去做得更多。比如將車輛拉松一項,這需要原本把車推到指定地點就完成的工作,必須將車再次一輛輛松開剎車、拉出距離,推車時再并攏靠緊,工作內容增加不止一倍。
還有更多細節需要關注,曹根火告訴記者,為了推車時合理避讓旅客行走路線,他們每次必須跟在旅客后面推行,不得強行超越。每次運送數量也有規定,小車16輛,大車8輛,確保可以及時剎車,避免造成擦碰事故。
累,是肯定的。宗夢迪說,他們曾給一個個手推車管理員戴上運動手環測量行走距離,結果每天每人的行走里程都超過20公里,相當于從虹橋樞紐走到外灘。一天下來有些管理員的襪子都磨破了。夜班從20時到次日8時,每天1時航班結束后,8000多輛手推車還將聚在一起一一擦洗、維修,直到東方泛白,新的一天已經開始。
“在龐大的虹橋樞紐里,從飛機到高鐵,從長途汽車到地鐵、公交,手推車在其中太不起眼了。但記得有一次,網上評論起我們的服務,一天就有幾千條乘客的贊美,我們看了覺得很開心。”宗夢迪說,“我們多費點事,旅客就能多省點心,足夠了。”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