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飛美國航班 為啥要“繞彎路”?
飛行路線
春節就要到了,在外求學、工作的人將通過各種交通工具回家。最近,一群“留守媽媽”發現,兒女們在美國讀大學,但孩子坐飛機去美國的時間,和回來的時間總是不一樣,而且從地圖上看航班沒走直線,而是繞了個大彎。
不僅是南京飛美國,再看飛越大西洋的航線,幾乎每條都是“彎彎噠”。兩點之間直線距離最近,飛機“彎著飛”,是要特意繞過什么嗎?航空公司為什么不選擇看起來最短的路線呢?
有此一問
洛杉磯到南京,為何不直飛大洋
在我們的想象中,從洛杉磯飛向南京,應該基本上是往西飛,即基本上沿著北緯34度到37度的這個區帶,通過太平洋往亞洲飛。
如果換算到地圖上,飛行路線應該基本上是一條直線。但實際上,航班的飛行路線卻不是這樣,這條航線“千里迢迢”地沿著美國西海岸到俄羅斯,然后經過白令海峽,再從哈爾濱、長春方向飛往南京。
不僅南京是這樣,從美國的洛杉磯經過韓國的仁川中轉后,飛回中國的上海,也是這樣“繞著”飛的。
仁川和上海的緯度與洛杉磯差不多,分別是北緯37度28分和31度20分。飛機從洛杉磯起飛后,并不往西飛,而是沿著北美洲的海岸線朝西北方向飛。到了白令海峽以后,才轉向正西,然后又轉向西南方向飛,從堪察加半島附近飛過,再飛向仁川。很明顯,飛機在地圖上繞了一個大圈子。
那條“大圓航線”才是最短距離
揚子晚報記者采訪了多位業內資深飛行員,一位經常飛美國航線的機長表示,“北海道、堪察加、白令海和阿留申群島的圓弧,民航業稱之為大圓航線。這的確是兩點間最短的距離。美中和美東航線,比如芝加哥、紐約、華盛頓,最短航線將直接穿越北冰洋。”
為什么最短航線是弧形的,而不是我們地圖上認為的直線?南京一位地理老師介紹說,我們都知道,地球是個球體,球面上兩點之間的最短距離,是兩點之間大圓的劣弧。所謂大圓,就是球面上任意兩點和球心所確定的平面,與球面相交所得的圓。在這個圓上,兩點之間的弧線就是最短距離。
從這個角度來看,如果從洛杉磯的海邊遙望南京,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向西沿著緯線看,而是應該向西北方向望,那才是到南京的最短距離。
不過,現實中,南京到洛杉磯的航線也并不完全和大圓航線重合。飛機飛行線路不是設定起始點和終點就可以執行的。
揚子晚報記者了解到,全球遍布數萬個民航航路節點,每次執行航班之前,機長都會根據具體航線、天氣情況和飛機情況等因素設計經過的節點,因此即使是同樣的南京到洛杉磯航線,每次飛行的航路都不一定一樣。當然差異不會很大。
焦點追問
跨國航班為何來回時間不一樣?
去時“借西風”,風速最大200公里/小時
中美長途航班來回飛行時間相差一到兩個小時,也是大家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而且其他航線似乎也存在這個問題。“北京到倫敦坐飛機10個多小時,倫敦到北京卻只用9個多小時。到網上查一下機票,發現每天每次航班的飛行時間都是如此,所以排除了偶然的可能性。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了往返飛行時間不一致呢?”
揚子晚報記者了解到,在北半球北緯35°到65°之間有盛行西風帶,風力強勁。飛往美國的飛機可以借風力飛行,從而加快航速和減少燃油消耗。飛回中國的飛機,如果受到盛行西風的影響可能會頂風飛行。這也是為什么同一條航線,飛往美國的航班飛行時間要比飛回中國的飛行時間短一到兩個小時。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民航學院民航運輸管理專業副教授吳薇薇表示,長途飛行中,造成飛行時間不同的首要原因,確實是風力對飛機速度的影響。“中國到美國,或者中國到法蘭克福這樣的長途飛行,飛機在1萬米高空飛行時,受到風速的影響很大。萬米高空的風速最大可接近200公里/小時,因此,飛行如果是順風,加上風速后實際的飛行速度會變快,而逆風時則會出現減速的狀況。”吳薇薇解釋道。
新聞鏈接
還和地球自轉有關?
對于航班來回時間不一的問題,“大神遍布”的知乎網早就討論過。眾人圍繞“是否和地球自轉有關”等方面進行了“深扒”,甚至搬出了“科里奧利力”這樣的力學專業名詞。
至于地球自轉問題,吳薇薇教授做出了“正本清源”的回答,“地球自轉和飛機飛行時間的長短沒有任何的直接關系。”對于“科里奧利力”,揚子晚報記者請教了南京多位物理競賽教練。物理老師們異口同聲地回答:“競賽題里會有所涉及,但對于實際飛行的影響,沒法直接構成‘因果關系’。”
成都回南京省半小時,也是風吹的?
不一樣哦,氣流和天氣都會影響線路和時間
同樣航線飛行時間卻不一致的情況,在國內的中短途飛行中也存在。比如南京飛成都或貴州的航線,同樣存在返程時“節省”半個多小時的情況。
“中短途飛行中,除了風速對飛行速度的影響外,飛行的航道、飛行的時間段等因素對于實際飛行的時間影響也挺大。”吳薇薇舉例說,“如果在地圖上將南京飛成都的往返飛行路線描出來的話,你會發現兩條線路并不能完全重合。這就是飛機航道因素的影響。兩點之間,不是簡單的‘從A到B’,飛機飛行路線的制定,要受到空中管制、氣流、天氣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不同的線路,飛機飛行的高度也不一樣。”
此外,影響中短途飛行時間的,還有飛機的“空中堵車”。類似于工作日上下班的“早高峰”和“晚高峰”,飛機的飛行在部分固定的時間段也會出現“密集起降”的情況。
“比如上海浦東機場,部分時間段的機場流量會特別大,飛機到達上海后,需要在天空中盤旋,直到接到機場通知可以降落,飛機才能順利落地。”
注意
地球是圓的
如何躲開雷達? 戰機超低空突防
我們之所以會有“跨國航班舍近求遠飛弧線”的錯覺,主要原因是忘記了地球是個球體。很多國家的空軍,就利用了這一點躲開雷達。這種二戰之后發展起來的突防手段和戰術,被形象地稱為“超低空突防”。在歷次局部戰爭中,它頻頻“出手”,取得了不少重要戰果。
1982年,英阿馬島戰爭期間,阿根廷一架“超級軍旗”戰斗機攜“飛魚”導彈,實施超低空突防,準確擊沉了英軍的“謝菲爾德”號驅逐艦。
2000年,俄羅斯一架蘇27戰機悄悄地從海上超低空飛臨正在日本海進行演習的美軍“小鷹”號航母編隊,并進行了模擬攻擊,美軍直到蘇27掠過頭頂后才發現。
各國之所以青睞超低空突防,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雷達探測技術的不斷完善,使戰場透明度增加,但是在超低空,地基雷達由于受到地球曲率的影響、地物的阻隔作用和地面(海面)背景雜波的強烈干擾,探測距離會大大縮短。
此外,在近距離上又受到多路徑效應的影響,探測效果明顯降低。因此,在相當長的時間內,超低空就成了一條雷達難以探測的特殊區域。
據《中國國防報》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