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桃仙機場使用不到兩個月T3航站樓漏雨
10日晚沈陽下了場雨,本來沒什么稀奇,可一位在機場候機的市民卻意外發現候機廳里“局部”下起了小雨。沈陽晚報、沈陽網記者就此向沈陽桃仙機場相關部門了解情況,但直至記者發稿時為止,沒能得到回應。
昨日不到20時,市民王先生通過了機場安檢。他剛在21號登機口前的旅客休息區坐下來,就發現了奇怪的事兒——怎么走廊過道里,一溜三四個藍色水桶排開去,水桶邊還立著黃色的“小心地滑”的提示牌。這是什么情況?
滴答!滴答!不時有水滴從棚頂落下,掉到水桶里,王先生有點疑惑,這是棚頂漏雨了?少頃,雨勢變大,雨點敲打著玻璃窗,棚頂滴落的水滴也隨之越發緊密。
好奇的王先生站起身來轉了轉,發現在21號登機口的旅客休息區附近,差不多擺了五六個藍色水桶,附近的20號、22號登機口附近,也都有藍色水桶,或擺在走廊過道上的水桶邊,或擺在供旅客休息的座椅上。三個登機口附近的水桶加起來,差不多要有十二三個。
王先生隨后撥打了本報新聞熱線96009,并提供了自己拍攝的照片。王先生告訴記者,之所以要聯系媒體報道此事,是因為他對僅僅投入使用不到兩個月的T3航站樓出現這樣的情況感到難以理解。
通過王先生提供的照片,確實可見在桃仙機場候機廳內的部分登機口附近,擺放著為數不少的藍色水桶。
記者就此第一時間聯系了沈陽桃仙機場的相關部門,核實王先生反映的情況是否屬實,是否確實是棚頂漏雨所致。但截至記者發稿時為止,桃仙機場未就此作出任何說明。
沈陽晚報、沈陽網記者 高寒冰
《桃仙T3航站樓局部有雨?》接續
新建航站樓漏雨及工期短 沈陽T3并非首例
本報報道了剛剛投入使用不到2個月的沈陽T3航站樓,10日頂棚漏雨的事。昨天,沈陽晚報、沈陽網記者再次與桃仙機場相關部門聯系,但直到記者截稿時為止,桃仙機場集團以及桃仙機場股份有限公司對此依然沒有正式回應。
新建航站樓漏雨,沈陽T3并非首例。2010年,投入使用不足兩年的首都機場T3航站樓多處漏雨,曾經引起當地媒體的高度關注。首都機場T3航站樓是當時世界上單體面積最大的航站樓,總建筑面積98.6萬平方米,工程總投資250億元。
對于首都機場漏雨問題,有北京媒體將其與工期短聯系在了一起。一位評論員在文章中如此闡述自己的觀點:“這樣一個龐大的工程,整個工期僅為三年零九個月。我們在建設工程中往往注意了速度而忽視了質量,有時甚至是‘蘿卜快了不洗泥’。……應反思一下我們的建設理念和科學精神,從而使‘百年大計,質量第一’得到徹底貫徹并具備科學務實的含量。”沈陽T3航站樓,建筑面積為24.83萬平方米,2011年4月2日奠基,2013年8月15日投入使用,歷時28個月。國內建筑面積與沈陽T3相似的航站樓,成都雙流機場為36個月,南京祿口機場二期擴建工程工期甚至用了5年多。沈陽T3航站樓的建造速度,在國內同等規模的機場建設過程中,也算少見。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