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機在世界各地“闖禍” 令多國手忙腳亂
“無人機撞擊臺北101大樓”事件持續攪動臺灣,美國青年自制“武裝無人機”震驚美國——在民用無人飛行器日趨普及的背景下,這種漫天飛舞的“遙控玩具”近年來在世界多個地方“闖禍”。民用無人機擾民、侵犯隱私的事件屢屢被曝光,法國愛麗舍宮、日本首相官邸、韓國青瓦臺,甚至“全球防衛最嚴”的美國白宮都成了它來去自如的地方。有人說,民用無人機是代表“人工智能日新月異”的創新產品,給人類生活帶來諸多“空中經濟福利”。也有人擔憂,在享受視覺感受從平面到立體的質的突破的同時,人們的隱私將無處可藏。雖然各國日趨嚴格的管控措施接連出臺,政策制定者依舊為“法律趕不上科技進步”大傷腦筋。德國學者梅斯奈爾23日對《環球時報》表示,科技是把雙刃劍,民用無人機是最新縮影,人類不得不再次給自己劃定邊界。
民用無人機屢次“闖禍”
“要是無人機被不法之徒裝上炸彈,將釀成災難。”英國廣播公司報道稱,一架無人航拍機意外撞上臺北101大樓的視頻22日被曝光后,引發島內“恐怖襲擊”的聯想。有人還擔心路上的行人和車輛會被無人機擊中。報道引述臺北101發言人劉家豪的話說,這不是該大樓第一次被無人機撞擊,從6月底至今已發生3次,6月底那次尤其危險,游客距離飛機墜落處僅兩米。劉家豪還表示,無人機事件讓101所在區域的高樓群“樓樓自危”,除了碰撞危險,還有隱私“全都露”的危機感。
22日在美國社交網站瘋傳的“武裝無人機”視頻也令美國民眾不安。視頻中,美國18歲大學生霍沃特改裝了一架“四旋翼機”,機身前半部安裝了一支半自動手槍,操控者可以通過遙控設備,在空中自由開火。霍沃特的指導教師摩爾直言“太可怕了”。他說,之前曾力勸霍沃特不要嘗試這種想法。加州參議員加尼斯稱霍沃特的舉動“瘋狂”,如果被效仿,“全部美國人將面臨生命威脅”。
除了上述地區,世界多地傳出民用無人機“闖禍”的消息。20日,德國漢莎航空一架航班在華沙上空幾乎撞上一架無人機。波蘭航空安全部門稱,20架飛機隨即不得不改變飛行路線。世界上最繁忙機場之一的倫敦希斯羅機場,也飽受無人機干擾。英國民航局表示,21日在希思羅機場,一架無人機盤旋于一架起飛中的空客飛機上方6米處。從2014年5月到2015年4月,英國民航局已經查到另外6起在英國各地機場發生的無人機和民航機差點擦撞的事件。
2014年4月,英國民航局懲罰了一名無人機愛好者,此人被指操控無人機飛越英國核潛艇基地上方受管制的領空。這也是此類事件受到懲罰的世界第一人。據《印度時報》23日報道,幾周前,孟買警方逮捕一名房地產網站員工,該員工涉嫌使用無人機航拍印度高度敏感的原子能研究中心。報道引述印情報部門的話說,他們發出過多次警告:恐怖組織使用民用無人機襲擊印度高級官員,印度總理莫迪是其中一個目標。此外,過去數月間,法國核電站、核潛艇的軍港、總統府等敏感地點上空出現神秘無人機的蹤影,引發恐怖襲擊疑慮。今年年初,一架小型無人機突破“全球最嚴密”防衛網,降落白宮南草坪;4月,日本首相官邸也遭無人機“入侵”,推動日本修改應對無人機的反恐政策。
據《環球時報》駐韓國記者了解,隨著無人機在韓國使用頻繁,由此引發的事故和案例也陡增。2010年違反空中管制的無人機操作案例僅為6起,而2015年以來已出現51起無人機違規案例。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評論說,相對用于反恐的軍用無人機,民用無人機更讓美國政府頭痛。
“民用無人機尺寸小,不易被發現,很容易飛進敏感區域”。中國空軍專家傅前哨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消費級無人機的價格對于普通人而言已非最大障礙。臺灣《旺報》評論稱,現在無人空拍機已經便宜到跟手機差不多,亂飛亂竄的情形肯定會再發生。臺灣東森新聞稱,方興未艾的無人機事實上處于“無源無主”的真空地帶,目前監管部門面臨著目標小發現不了、發現了難以處置、處置完難以問責的三大尷尬。
“無人機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法規跟不上形勢”
法國《費加羅報》報道說,無人機可以分三類,軍事用途、專業用途和普通用途。第一種由軍方管理,當局給予特許飛行。第二類用于農業、地理發現、影片拍攝等,也需要相應的許可。問題主要集中在第三類上。
臺“行政院”發言人孫立群23日表示,無人機監管是“全世界都在追蹤”的議題,但“全世界包括國際組織都沒有定案”。臺“行政院”政務委員葉欣誠當天召集相關單位開項目會議,討論如何預防空中危“機”。葉欣誠表示,無人機雖有其便利性,但也要考慮社會安全與隱私問題,此事“必須拉高到國土安全層次思考”。
因擔心恐怖主義襲擊,印度將出臺無人機使用規定提上議程。據《印度時報》23日報道,幾周前,印度內政部、空軍、議會、民用航空局和執法部門官員舉行高級別會議,討論對無人機民用的使用規定以及成立專門管理機構。一名與會官員表示,印度民用航空局去年出臺指導意見,規定在無人機管理機構成立前,禁止使用民用無人機,但這項規定落實效果不佳。
德國《焦點》周刊認為,民間使用無人機的趨勢將不可阻擋,但歐洲需要統一的法規,“就像汽車等其他工具一樣,需要規范”。22日,英國民航局發布一套無人機安全管理規范。根據這套“無人機法”,普通用途的無人機只能在視線可及的距離內(大約500米)操作,飛行高度不可超過122米;載有攝像頭的無人機不能在距離人、車輛或建筑物50米以內的地方飛行;在大規模人群集會場所,規范的安全距離是150米。歐洲航空安全署已經著手規劃無人機的使用規范,以安全、隱私為基本原則,進行相關規范,并已送交歐盟執行委員會討論,預計最快明年就能實施。歐洲航空安全署建議各國政府,可以考慮要求無人機上必須加裝芯片或SIM卡等方式,確認無人機的所有權。
在無人機熱潮席卷的中國,相關法規也在制定當中。英國廣播公司報道稱,上海在今年之內可望推出“上海市遙控航空模型飛行管理辦法”。未來依照規定,無人機買家可能會需要在購機時提供個人信息,以便追蹤無人機使用;在公共區域操作遙控航空模型都要持證,非法操作可能被處以5至10天的行政拘留。報道說,中國航空運動協會還推出“遙控航空模型技術飛行員執照”,以上海為首個試點城市。
法國《費加羅報》總結了各國對無人機監管的主要規范:無人機不得進入未經許可的私人領地、軍事地點、敏感地點、禁止飛行區域;無人機飛行時必須留在操縱者的視線之內,而且操縱者不能處于移動狀態;一般禁止在公園等可能侵犯個人隱私的地方使用,如果是對公共建筑、公共場所拍攝則必須事先申請許可。違反以上法律,可被判處監禁或者罰款。
“無人機發展最大的問題,是法規跟不上形勢”。加拿大航空專家卡索斯23日對《環球時報》表示,由于無人機普及速度快,技術日新月異,現有航空法規已呈滯后狀態。卡索斯說,無人機送貨始于北美,亞馬遜等公司已在美國和加拿大開始了這項業務。當然,也有不法分子將無人機用于作奸犯科,如墨西哥和哥倫比亞的毒販如今已開始用一次性無人機販毒了。此外,無人機的“白菜化”也對正常的航空安全構成威脅。
無人機的時代已經到來?
“無人機的時代已經到來。”《華盛頓郵報》稱,作為戰爭工具,無人機已經變得至關重要,50多個國家研發或者購買軍用無人機,用于偵察和邊境巡邏。民用無人機可以促進公共安全,比如執行搜索和救援任務,鎖定失蹤孩子的下落。日本“集英社”網站稱,民用無人機是人工智能水平的最好體現,是一項為人類生活帶來諸多便利的劃時代技術。這種無人機既可以廣泛應用于農業、工業、運輸業、家政業和影視業,也可以用于汽車自動駕駛、航拍、核電站從事危險工作,它所產生的“空中經濟效應”無法估量。有預測稱,到2025年,僅美國無人機產業所帶來的經濟效應將超過8萬億日元(1日元約合0.078元人民幣)。
“用無人機拍攝的影像是全方位的,實現了從平面到立體的視覺突破,比看3D電影還過癮,客戶滿意度高。”德國漢堡一家視頻制作公司負責人托斯汀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公司每年要拍攝上百個廣告、紀錄片等視頻,大多數涉及航拍。以前,每次租用直升機,就要花費1000多歐元。去年,公司購入一架由中國廠家生產的拍攝用無人機,總共才花了1000多歐元。不過,托斯汀表示,這并不意味著可以毫無顧慮地讓航拍無人機飛越鄰居家的院子,“如果無人機不幸拍攝到鄰居正在曬裸體日光浴的畫面,操控者可能觸犯德國刑法”。
巴黎居民讓·梅耶23日告訴《環球時報》,“越來越多的普通人遭遇無人機偷拍和騷擾,對天空莫名出現的無人飛行器討厭和不安。每次發現空中航拍機在我頭上亂飛,我都會告訴操控者,小心成被告。”《華盛頓郵報》稱,不要讓民用無人機把人們帶入“監視社會”,每一個人都被跟蹤、監視和審查。在人們的日常生活活動中,無人機飛越房屋、農場和商業場所上空進行監視都侵犯了人們的隱私。日本“Drone borg”網站稱,無人機的問世無疑對人類有諸多益處,但如果無人機被濫用,效果可能適得其反。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airportsnew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