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報獨家揭秘東航WIFI航班
現在的中國人無論身處何地,一般第一個問題都會提出:“您這里有WIFI嗎?”,可見無線互聯網已經融入絕大部分中國人的生活。為了滿足乘客空中上網需要,航企紛紛觸網。日前,東航宣布將于本月21日前后啟動國內首個商用WIFI驗證航班。昨日,北京商報記者也從東航獨家了解到這條特殊的WIFI航班背后的故事。
緣何衛星聯網受青睞
衛星比地面基站信號穩定
談及WIFI航班籌備的過程,東航相關負責人不禁感慨,萬米高空聯網絕不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情,“空地互聯項目”是一項集采用最新科技、完成技術改裝、實現安全保障、制定服務流程、修訂操作規章等一系列工作為一體的綜合性工程。東航從最初啟動空地互聯項目到與中國電信攜手使用通訊衛星實現空中寬帶上網總共經歷了700多個晝夜的實驗。
對于東航來說,在許許多多的難題中,首先就是要確定使用何種技術實現空中上網。目前,世界上主要有兩種主流技術方式被用于實現空地互聯:一是ATG,即地面基站向空中發射信號實現空地互聯的方式。東航與國航等國內其他航空公司都曾對這種上網方式進行過實驗和測試,但這種方式需要在飛行航路中或者特定空域架設地面基站向高空發射網絡信號,受到地形等條件限制很多,投入成本大,最突出一點是不能實現越洋飛行,且信號穩定性不足。
二是使用通訊衛星KU波段傳輸的信號進行空地互聯。這是一種可以覆蓋全世界絕大部分區域、不受航路及地形影響,數據帶寬較大,網絡運行較為穩定的方式。也是全球航空公司空中上網業務的主流技術模式。德國漢莎航空公司、美國聯合航空公司等也都使用這種技術提供空中上網服務。從今年一月份開始,東航即決定與中國電信聯手,共同將這種技術應用于空地互聯項目,使用亞太六號地球同步軌道通訊衛星實現空中上網。在經過十余次的測試并向政府主管部門進行申報之后,東航與中國電信得到最終批復,允許在7月份完成中國大陸首個空地互聯測試飛行,航線為上海至北京。在國內航空公司中,南航也是采用這種方式,并得到國家批復,與中國電信一起在廣州至北京航線上開始驗證飛行。
空中上網安全嗎
深夜進行飛機改裝測試
“空中上網真的安全碼?”這是不少旅客心中的疑問,更是東航WIFI 航班必須要解決的問題。對于全球民航來說,飛行安全大于一切。任何一項新技術、新業務、新服務飛上藍天都需要經過大量的技術驗證,并以嚴謹的規章條例、操作流程作為后臺支撐。因此,空地互聯的信號必須不能干擾到飛行通訊的安全,這也就意味著航空公司必須以最高和最嚴格的技術要求,完成對飛機的改裝,確保空中上網安全可靠。
為不影響正常飛行,飛機的改裝和設備測試任務一般都會放在深夜,也就是航班結束之后進行。技術人員要嚴格按照手冊規定進行操作,在數值上不能出現任何偏差。完成飛機改裝之后,還要向政府部門申請認證,只有經過認證之后,才能進行正式的數據測試與飛行測試。目前,東航的機載上網設備已經經過美國聯邦航空局和中國國家民航局的認證,確保不僅旅客能夠安全上網,而且不會影響飛行通訊。
無章可循怎么辦
逐步形成空地互聯規范
同樣值得關注的還有,目前空中上網在中國大陸尚處于起步階段,沒有現成的操作規范、服務流程。航空公司與電信運營商必須不斷的通過地面與空中測試,來收集旅客反饋的意見、發現技術問題、逐步提升網絡運行品質、完善服務流程,并形成正式的規范出臺,才能真正實現全民航空中互聯網商業應用的目的。這需要一段時間的驗證與經驗積累。
由此看來,要成功建設一個安全、可靠、穩定并符合我國法規監管要求的空中互聯網需要完成很多的后臺工作,并不是簡單一句“空中可以上網了”就能概括的。在中國大陸,空中互聯業務還處于起步階段,需要經過一定的發展時期。在萬米高空實現空地互聯對于航空公司來說是一項承載著安全責任、服務品質、品牌形象的重大工作。
據悉,東航從首個航班到9月30日期間,都將與中國電信一起繼續對空中互聯業務進行驗證與測試,收集旅客反饋信息與服務需求,此舉不僅可改進東航WIFI航班的技術、服務水平,也可為中國民航全機隊覆蓋空中互聯網絡提供核心資料。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