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航完成國內首個衛星寬帶地空互聯商業飛行
國際空港信息網2014年7月24日消息:7月23日,經國家相關業務主管部門批準,東航與中國電信聯手打造的中國大陸首個衛星寬帶空地互聯商業測試航班圓滿完成上海往返北京的飛行任務,揭開了空中互聯網業務向民航旅客開放服務的序幕,東航從此將為廣大旅客呈現全方位的空中互聯網服務。
此次首飛是利用亞太六號衛星,經KU波段傳輸的信號來實現空中寬帶上網。經過東航與中國電信反復測試,這一技術具有帶寬高、網速穩定、全球覆蓋等特點,也是目前全球運用最廣泛、品質最先進的空中上網方式,其理論帶寬可以達到50M,根據飛行測試,萬米高空客艙內實際能夠達到的最高共享帶寬為32M,能夠滿足民航旅客收發郵件、微博微信互動、游戲娛樂、新聞瀏覽、商務辦公、實時通訊、電商購物、股票交易等基本上網需求,同時,還能進一步實現空地視頻連線、空中觀看網絡視頻等功能,一定程度上滿足旅客空中高速上網的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在具備空地互聯功能的航班上,無人陪伴兒童將可以實現與地面親人的實時互動,減少家長對孩子獨自旅行的擔憂,讓客艙充滿溫馨。如果遇到突發情況,例如高空出現緊急需要救護的病人,工作人員可以及時與地面醫療單位進行空地視頻會診,極大地增加了空中救援的技術保障。東航空地互聯項目將為旅客呈現更加個性化的客艙服務系統,提升旅客空中服務的體驗度。下一階段,東航和中國電信還將進一步申請在國際航線上開展空地互聯業務測試,實現客艙網絡全球漫游。東航溫馨提示廣大旅客,根據民航相關法規要求,目前在飛行全程中,手機在飛行全程仍然不允許開機,旅客只能使用筆記本電腦、PAD,通過安全的客艙WIFI聯接互聯網。
目前,全球實現空地互聯主要有兩種技術:一是ATG技術,即地面基站向空中發射信號實現空地互聯的方式。這種方式需要在飛行航路下方地面或者特定區域架設大量地面基站才能實現高空網絡信號全面覆蓋,因此受到地形等條件限制很多,投入成本高,且不能實現越洋航路網絡覆蓋,因此有很大的局限性。二是使用地球同步軌道通訊衛星轉發數據實現空地互聯。這種技術可以覆蓋全球除南北極以外的絕大部分區域、不受航路及地形影響,數據帶寬較大,網絡運行較為穩定,是目前世界較為主流的空地互聯技術模式。包括美國聯合航空公司、德國漢莎航空公司等全球主要航空公司都使用此技術提供機上互聯網服務。早在2011年,東航就開始積極探索空地互聯的技術方案,對包括ATG方案在內的不同技術方案、不同設備及網絡運營商進行了大量的研究與驗證。最終確定與中國電信聯手,共同推動通訊衛星寬帶空地互聯業務在大陸首發。
國內空地互聯業務商業應用現今還處于起步階段,大量的安全規章、操作規范、運行條例、服務指南等都需要經過大量的測試完善。在航空運輸領域,保障飛行安全是頭等大事,在萬米高空實現空地互聯對于航空公司與運營商來說都是一項承載著安全責任、服務品質、品牌形象的重要工作。從航班首飛到9月30日期間,東航將與中國電信一起繼續對空中互聯業務進行測試,收集旅客反饋信息與服務需求,不斷改進技術品質。東航與中國電信將成為中國大陸民航空地互聯業務的開拓者,為廣大旅客實現萬米高空網絡沖浪貢獻力量。
責編:admin2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