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機場3號航站樓舉辦“文化國門”邊檢圖片展
近日,首都機場在3號航站樓國際分流通道兩側,舉辦了“文化國門 美麗機場之邊檢”圖片展。
此次展覽以講述邊檢文化的方式梳理了中國邊防檢查的發展歷程。展覽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歷史長歌”,追溯了中國邊防檢查的起源,即在距今三千余年前的周朝就已設立邊關檢查機構,康熙年間,中國已有了護照,但由于戰爭的原因,在鴉片戰爭后的數百年間舊中國始終處于“有邊無防”的狀態;第二部分“國門新生”,主要展現了新中國成立后,中國邊防檢查的概況;第三部分“駐守‘第一國門’”講述了北京邊檢成長、發展的光輝歷程。
Q1:你知道“邊防檢查”的起源么?
“邊防檢查”在中國,可有著三千多年的悠久歷史,據《周禮》記載,距今三千余年的周朝已經設立邊關檢查機構,稱“司門”、“司邊”、“掌節”。外國人來華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漢代,在唐代就已建立了一系列出入境邊防檢查制度。
舉個例子:據史料記載,中國古代第一個偷渡者當屬唐玄奘。歷史上玄奘通西域,身上卻沒有護照,一路混跡于商客隊伍中,有數次幾乎被守關的士兵射傷。
Q2:你知道新中國是什么時候設立邊防檢查站的嗎?
1951年1月25日,中央人民政府決定在開放對外貿易的口岸建立嚴格的出入國境檢查制度和負責執行此項任務的公安檢查機構。5月5日,北京邊防檢查站在全國第一個對外開放的航空口岸北京西郊機場誕生了。當年從北京口岸出入境的旅客量約為1700人。
責編:xwxw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