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乘飛機吃西餐 如今民航業日益減奢華
記得上世紀80年代出國,乘坐國外航空公司的飛機感覺很新鮮,尤其是對多少年來沒吃過西餐的人來說。那時候經濟艙提供的都是金屬刀叉,供餐時提供的餐盒跟飯店的餐具一樣,還會鋪設潔白的餐布,感覺就像吃慣了單位食堂后突然被請進北京的莫斯科餐廳一樣。飯后人們會聚在機尾抽煙,別說火柴和打火機,甚至油瓶都可以帶上飛機。那時候國外航空公司具有鮮明的國家特色,乘客也多有“小眾之感”。
不過,幾十年來,經濟全球化的效果非常顯著,國際民航業市場越來越大,減少奢華成為一種趨勢。乘坐飛機畢竟是為了縮短路途時間而不是為了追求享受,競爭壓力也一再促使航空公司不斷壓縮成本。除了中東一些國家的航班外,世界上其他大型航空公司都在節約開支、壓縮甚至取消頭等艙,或以相對舒適的商務艙替代,或從頭到尾都是經濟艙,對待乘客一視同仁。
有意思的是,這種航空業平民化趨勢是從美國社會開始的。高度市場化的美國航空公司先是開始取消美國國內航班的頭等艙,進而取消商務艙,如果乘客堅持要商務艙,就把兩個經濟艙座位當一個座位銷售,讓花大價錢的旅客不顯得太擠。這些航空公司甚至試行全程不提供免費餐食,只提供有限飲料,如果旅客想吃飯,可以花錢買飛機上的漢堡。同時飛機上也不提供免費的耳機,想聽音樂就要花錢買臨時耳機。
時至今日,這種大眾化趨勢在西方發達國家漸漸深化,且從飛機上的服務延伸到了機場服務。
其實,一個市場只有真正進入大眾化階段,成為大多數人的市場,它才會迎來真正的繁榮與發展,而航空業的屬性也決定了它必然會日益走向大眾化。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
- 上一篇:通化機場雨天提供貼心服務獲贊
- 下一篇:世界高血壓日:南航倡導旅客“知曉您的血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