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首都機場朗豪酒店明閣餐廳廚師長陳遠隆
一個有技術傍身的師傅,即使遠離繁華的都市,他的手藝也能夠吸引絡繹不絕的食客前來品嘗,首都機場朗豪酒店明閣餐廳的陳遠隆師傅就是其中之一,他制作的菜品,讓不少深詣美食的老前輩都激賞不已。
廚師征程的起點陳遠隆生在一個平凡的港島家庭,是家中四個兄妹的長兄,不到16歲就進餐廳開始自食其力,最初不過是扛著幾排早茶點心,穿梭在食客中兜售的小工,整月沒有休息日,“老板說可以休假,但是要找個人來做替工,而且要把自己的工錢讓給對方。”當時的陳遠隆雖然年紀不大,但作為家中長子,已開始承擔家庭生活重擔。
有天,后廚大師傅缺個幫工,跑到前廳找人,恰巧看到陳遠隆,隨即招他進后廚幫工。自那天開始,陳遠隆便在后廚一待三十年。陳遠隆的后廚之路從洗毛巾、擦盤子開始,之后轉到燒臘,再轉到灶臺,他事事勤力,每個位置都能做得趁手。
憑著努力,陳遠隆手藝漸精,進入港島美麗華、新世界這樣的老牌餐廳從廚,漂泊去海外做主廚,輾轉至蘇杭,直到五年前香港明閣的主廚拜托他來到北京,執掌大陸第一家明閣餐廳。粵菜精神的傳承“虛心學習,努力工作”是他經常掛在嘴邊的話。一個人的成長歷程是漫長的,但在成長的每一階段卻又都是短暫的,陳遠隆時刻不忘“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的道理,從進入餐飲行業的第一天起,就從最基本的技藝開始練起,并對每個環節的業務技能都反復琢磨,夜以繼日不斷積累,使自己對各項業務技能了然于胸,全面掌握粵菜的烹飪技法。
在工作上,陳遠隆嚴格要求自己,兢兢業業,努力鉆研。對各種粵菜的烹飪、加工、制作工藝潛心研究,使菜肴的色、香、味、型、皿完美結合;在人人追求矜貴的社會中,越來越少的人堅持使用傳統的后廚技法,鮮少有人再去關注那些花費時間與心思的食物。一些餐廳順理成章的消逝,一些師傅理所應當的變革,而陳遠隆還在堅持傳承傳統的粵菜精髓。陳遠隆亦將自己多年來烹飪的心得,一一傳授給弟子,時刻叮囑弟子,“烹飪時務必要用心、認真,牢牢掌握傳統粵菜烹飪方法,不可浮躁馬虎。”烹飪文化的創新在菜品創新方面,陳遠隆也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他告訴我們,菜品的創新不僅僅是食材和烹飪技巧的搭配變化,最重要的是菜品背后的故事以及它所表達的情感。
陳遠隆烹飪的一道甜品,它是一組極為簡單的食材搭配(榴蓮酥、楊枝甘露、擂沙湯丸和水果)。其造型卻十分奇特:毛筆與墨硯,蘊含的中國傳統文學氣息,彰顯的國門大家風范。此道甜品,命名為“國門文化”。它不僅體現了中國五千年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是與集團公司倡行的“中國服務”一脈相承,以飲食文化傳播至海內外。
陳遠隆經常鼓勵年輕廚師開展創新菜品交流。每隔一周,廚師們都準備好自己研制的新菜品,和大家一起溝通交流,陳遠隆會對這些菜品進行點評,并提出指導意見。同時,他也會準備自己烹飪的新菜品,讓大家品嘗并提出改進意見。讓大家在這種輕松的氛圍中暢所欲言,鼓勵大家以審美家的眼光,從生活中尋找靈感,真正的把美食藝術與生活藝術相結合。正是這種不斷追求菜品的創新與精益求精,博得了眾多食客的青睞,回頭客越來越多。
此外,陳遠隆的手藝也得到了業內專家的肯定,曾榮獲中國飯店協會頒發的“中國烹飪大師杰出勛章”。事事勤力的態度“沒有一番寒徹骨,哪有梅花撲鼻香”,陳遠隆每日在餐廳營業前,便早早換好制服進入后廚開始一天的工作。當餐廳關餐后,其他廚師們陸陸續續下班后,他才伴著月光步上回家的路。在他工作日志里幾乎沒有休息的概念,每天總是第一個提前上班,最后一個休息。即使在極度疲勞的情況下,他也從不懈怠。
餐廳的生意越來越好,加班加點是常有的事,不論加班到多晚,陳遠隆都和大家一起奮戰的最后。年輕的廚師們擔心他的身體,勸他早些回去休息,可陳遠隆只是笑笑,督促大家不要懈怠,每一個烹飪步驟都要認真對待。“大象無形,大巧不工”,陳遠隆對于弟子的教導,強調的是烹飪的基礎和基本功,以及認真的烹飪態度,然而這些樸實、簡單的道理,做起來卻是不易的。這些道理不修煉到爐火純青的境界,是絕對無法做到的。他沒有驚天動地的英勇壯舉,也沒有蕩氣回腸的豪言壯語,只有日復一日的辛勤耕耘和無怨無悔的默默奉獻。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