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被推銷了一款神秘的飛機
前陣子,特朗普在白宮接見了著名的饒舌歌手侃爺韋斯特。能侃的特朗普愣是20多分鐘沒插上嘴,侃爺急著給總統看一張飛機照片:“這是iPlane-1,蘋果造的,氫動力飛機,這才是我們美國的總統應該坐的……”
現場記者用長焦鏡頭清晰捕捉到了手機上的那張圖,充分暴露了侃爺是個航空盲:且不說蘋果哪來什么氫動力飛機,圖上機身明明白白就印著皇家荷蘭航空公司的標志。
我找到了這架“iPlane-1”的真實身份:一個叫Shabtai Hirshberg的年輕人6年前在底特律一所設計學院的畢業設計。Shabtai的設計中有很多部分相當值得推敲。
比如,這架飛機主打的氣動布局是升力體。今天我們看到的大多數飛機都是一根圓柱形的機身和一副細細長長的機翼組合,前者負責裝人拉貨,后者負責產生升力。
從飛機誕生開始,設計師們就在思考,能不能打破這種人為限制?比如取消機身,在機翼里裝人拉貨運炸彈的就是飛翼布局,最著名的隱身戰略轟炸機B-2就是如此。相對地,把機翼消掉,讓機身產生升力的,就是升力體布局。
然而,升力體比飛翼布局罕見得多——民航的飛行速度在空氣動力學里比較低,而升力體在低速條件下表現不好。
不過Shabtai同學有個設計理念是靠譜的,動力選擇。不是侃爺說的氫動力,而是混合動力。相信很多朋友已經像我一樣開上了混動車了,它是多么省油啊!
當然,混動省油并不是說汽車原來的內燃發動機效率不好,只是在擁堵的城市里,你開一天車都無法讓內燃機在美好的每分鐘3000轉高效下工作。
飛機也一樣。
最新一代的渦輪風扇發動機差不多是人類制造過的效率最高的機器,但它在萬米高空巡航的時候,面對的是迎面速度將近1000公里每小時、零下五六十攝氏度的稀薄空氣,要讓渦輪發動機在這情況下高效工作太難了。
有一種比內燃機和渦輪發動機都古老的機器就不那么挑食:電動機。當然,目前電池技術依然不足以讓純電動飛機商用化,更重要的是油價還不夠高到讓資本家下決心全力發展電動飛機。
2014年,空中客車和電動機巨頭西門子讓雙座輕型電動飛機E-Fan飛上了天。不巧的是,E-Fan一出現油價就應聲下滑,跌到了每桶50美元以下,空客宣布放棄E-Fan。
不過,空客馬上又和西門子以及羅爾斯.羅伊斯發起了新計劃——混動的E-Fan X:空客挑選了Bae-146直線噴氣小客機改造,其中一臺發動機由西門子生產電動風扇代替,羅羅則負責設計用來發電的渦輪發動機。
這讓渦輪發動機一直在穩定的工況下高效工作發電,讓電動機高效應對不同的功率需求,像現在的混動汽車一樣極大降低油耗。
波音也沒閑著,它投資了一款可乘12人的混動輕型飛機ZA-10,以求滿足航線距離在500—1000公里的中短程通勤需求。在我國,這樣的需求被高鐵滿足了,而美國是沒有那么發達的鐵路網的。
洛杉磯飛舊金山、達拉斯飛休斯頓、紐約飛波士頓……這樣的距離正是混動飛機的優勢。Zunum計算ZA-10投入到這些航線將會讓飛行成本下降50%。
而對特朗普本人來說,不知道他會不會看到混動空軍一號出現的那一天。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airportsnews@126.com
- 上一篇:15年前的今天,我們暫別了超音速旅行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