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宇輝:為飛機隔空把脈 突破外國技術壟斷
12月25日,由國資委舉辦的第三屆“央企楷模”發布儀式在京舉行。被譽為“飛機遠程診斷的大國工匠”的南航同事劉宇輝,榜上有名。
他是南航股份公司機務工程部機載信息室的主任,今年45歲;
他帶隊研發的“飛機遠程診斷實時跟蹤系統”,打破了國外飛機制造商的技術壟斷;
他從小練就“聽聲音辨機型”;
系統研發初期,一股“出國熱”刮跑了大批技術骨干,一度只剩他一個人單干;
2010年,中國商飛工程師來南航交流,他和團隊將核心技術奉獻給國產大飛機;
他太太張玉香也是技術強人;
他女兒說他臉上一點皺紋都沒有,那都是他不生氣的作用;
他喜歡彈吉他,為了女兒學會鋼琴調音;
他說,技術博弈還在繼續,只有技術創新,才能占領制高點,擺脫受制于人的困境,真正實現民航強國。
△飛機遠程診斷系統為南航機隊保駕護航。
那么,這個“飛機遠程診斷實時跟蹤系統”到底有什么用呢?
舉個例子。今年4月27日,一架空客A321飛機12點22分從煙臺起飛,飛往廣州。飛機起飛后二十多分鐘,在12點46分出現防撞系統的故障警告,這個信息馬上傳到了系統里。
負責監控的工程師經過分析,判定是計算機故障,需要更換,系統顯示廣州有航材。隨后,在15點10分的時候,維修航材已經被運到了飛機即將�?康臋C位。
15點53分飛機落地,16點10分機務人員開始排故。16點54分,不到一個小時,就完成了整個的排故過程,并沒有影響到后續的航班安排。
而對于沒有這個系統的公司來說,只能在飛機到達地面以后才知道飛機有故障,這個時候才開始判斷故障原因,取航材,再安排人手維修,這種情況下保障航班正常是不可能的事情。
劉宇輝曾被南方報業的記者稱為“專業技術性人才里最會講故事的”,說起這套系統,劉宇輝自己是這樣解釋的:汽車出現故障大家都會回4S店檢查,那么如果在開車過程中,4S店能夠提前聯系我們,說車輛存在什么安全隱患,我們的安全系數就會得到大幅度提高。
而飛機遠程診斷實時跟蹤系統,可以把飛機飛行中收集到的信息傳給地面的工程師,工程師可實時了解飛機狀態和故障信息,并采取相應的措施和指導,其過程如同醫生遠程診斷病情。
△劉宇輝喜歡把自己比作在飛行數據的田園里耕耘編碼的“老碼農”。
要問為什么一定要自主研發這樣的系統,還要從18年前說起。
全球民航界的飛機健康管理系統是在2000年問世的。那時的核心技術掌握在波音、空客兩大航空巨頭手中,所謂“波音走在前,空客冒尖尖”的格局。
空客公司商務代表曾來南航推介這個系統,價格非常昂貴:1架飛機飛行1小時需要20美元,按照每天飛行10小時計算,100架飛機每天就需要20000美元。
到了2018年,南航的機隊規模已經超過800架,如果咱們沒有研發掌握這個技術,這些年要花出去多少錢?
話說當時,面對國外的技術封鎖,南航機務人并不服氣。空客的商務代表臨走時,留下兩張宣傳廣告頁。讓他們沒有想到的是,正是這兩張廣告頁,鞭策著南航機務人研發了自己的飛機遠程診斷系統。
在沒有任何經驗可供借鑒的條件下,設計研發工作在艱難中起步。
劉宇輝和團隊技術人員加班加點,歷經波折,經過一年多的努力,終于完成了基于波音777機型的南航“飛機遠程診斷實時跟蹤系統”原型系統。
此后,系統功能不斷完善,并逐步覆蓋包括A380、波音787在內的所有機型,為中國民航最龐大的機隊保駕護航。
辛勤的汗水換來可喜的成果:2006年4月19日,具有南航自主知識產權的“飛機遠程診斷實時跟蹤系統”正式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頒發的發明專利證書。這是南航獲得的第一項發明專利,屬國內首創。
這項發明打破了國外飛機制造商對飛機健康管理系統的技術壟斷,多次為全民航飛機提供技術支持,包括國產大飛機。
△劉宇輝技術團隊的成員,既有計算機、航空電子研究專業背景的技術人員,又有機械和發動機專業背景的技術人員。
科技創新的道路并不一帆風順,有時,還會特別的孤獨。
在飛機遠程診斷實時跟蹤系統研發初期,一股“出國熱”的大風刮跑了項目組大批技術骨干,最后只剩劉宇輝。
即便一個人單干,他也沒有停下研發的腳步,在無數個夏夜,陪伴他的是夜空中飛機的轟鳴聲和背后呼呼吹來的熱風。“停不下來,一線的兄弟們已經嘗到了系統的甜頭,停下來讓我沒辦法面對他們。”
為了排除波音747數據鏈頻繁斷鏈的故障,劉宇輝3個月內往返深圳13趟,自費搭車5000多公里,終于解決了問題。
曾經深冬在長春給飛機裝載數據,他手提數據裝載機往返于相距幾百米的兩架飛機,到了飛機舷梯前,卻發現手指無法松開,這才意識到手凍僵了——在南方長大,他并不知道手凍僵了會沒有知覺。
單干了幾年后,劉宇輝終于拉起了自己的技術團隊。團隊里既有計算機、航空電子研究專業背景的技術人員,又有機械和發動機專業背景的技術人員,跨領域、跨學科,為劉宇輝創新工作室提供源源不斷的創新動力。如今,工作室創新課題儲備達200余項。
2010年,年輕的中國商飛工程師來南航交流,劉宇輝團隊無私地分享了飛機遠程診斷實時跟蹤系統的經驗和心得,并為中國商飛撰寫了40多萬字的專著,將核心技術奉獻給了國產大飛機。
△技術團隊為中國商飛撰寫了40多萬字的專著。
劉宇輝喜歡把自己比作在飛行數據的田園里耕耘編碼的“老碼農”。
劉宇輝是民航子弟,上世紀60年代,劉宇輝的父親轉業到廣州民航從事機務工作。7歲那年,劉宇輝隨母親從老家河南來到廣州,住在老機場的集體宿舍,他的童年在飛機的轟鳴中度過。
少年劉宇輝最喜歡飛機,每天跟父親晨跑就為看一眼飛機。下午放學和玩伴躺在草坪中看飛機起降。久而久之,練就“聽聲音辨機型”的功夫。1996年大學畢業,劉宇輝子承父業,進南航當了一名機務電子工程師。
說起家庭,劉宇輝口中常念叨“我們家領導”,是他的妻子張玉香。
張玉香同樣是南航機務維修領域赫赫有名的專家,現任GAMECO附件業務中心三車間經理。作為GAMECO機電專業技能專家,她帶領的技術團隊取得9項國家實用新型和發明專利。
每當晚上劉宇輝鉆進書房寫代碼,張玉香總會送去一杯茶,囑咐早些休息。她能夠理解丈夫的執著和專注。“從接受這個任務到基本完成這個階段,作為一個妻子,我可能做得不夠多;但作為一個獨立的女性,我是希望站在盟友的角度,給予他更多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勵。”
11歲的女兒是劉宇輝最牽掛的貼心小棉襖。盡管工作很忙,他總是盡力抽出時間陪伴女兒。女兒學鋼琴,他就自學調琴,成了半個調音師。
女兒眼中,這個常常吃完飯就鉆進書房加班,沒空給自己講故事,沒空給自己暖被窩的爸爸,是個搞笑的好朋友。
她在作文中這樣寫劉宇輝:爸爸說,親爸爸一下,就會有正能量。雖然他已經四十多歲了,可他臉上一點皺紋都沒有,那都是他不生氣的作用。
這幾年,被同事稱為“拼命三郎”的劉宇輝已經放下了彈了二十多年的吉他,太忙。
2014年馬航MH370事件發生后,劉宇輝總在琢磨事件背后的技術問題。有一次他在自家小區散步,邊走邊想,到了家門口發現自家大門變成了兩個,掏鑰匙的時候才猛然回過神——上錯樓了。同樣的事情發生過兩次。
盡管程序員的黃金生涯在35歲前,但早已超齡的劉宇輝仍然堅持寫代碼編程,并樂在其中。
他說,技術博弈還在繼續,只有技術創新,才能占領制高點,擺脫受制于人的困境,真正實現民航強國。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
- 上一篇:長沙機場:升級“國際四星級機場” 中部首家獲此殊榮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