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機被指存被劫持隱患 專家:普及航空文化至關重要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無人機,顧名思義就是無人駕駛的飛機,如果您還認為無人機僅僅停留在偵查、打擊等軍事用途那就孤陋寡聞了。從明星求婚到事故現場航拍,再到此前有物流公司亮相自己的無人機快遞計劃,嘗試用無人機運送貨物,并引發國內外物流業巨頭的紛紛跟風,“無人機”開始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大家的生活中。
無論軍用還是民用,能夠最大限度減少人員高空作業的危險始終是無人機的立身之本。然而近日有研究表明,無人機尚存在安全問題,有被劫持的危險。那么這些隱患從何而來,又該如何防范呢?
在近期舉行的某智能設備破解大賽現場,“劫持無人機”成為參賽選手們挑戰的項目之一,選手在現場成功利用無線技術劫持某國內知名品牌無人機。上?萍即髮W信息安全實驗室的團隊對市面上主流的無人機進行研究之后,發現無人機存在安全問題,首當其沖就是傳輸信息被竊取,也就是所謂的“被動攻擊”。
國內某無人機生產廠商負責人鄂勝國表示,目前民用無人機的信息安全重視程度不夠,而軍用無人機方面,盡管一直以來很重視安全性的問題,但是在數據回傳的加密手段并不能完全杜絕泄密問題,技術上仍有瓶頸,無法做到萬無一失。
研究表明,威脅性更大的是主動攻擊,攻擊者可以向手機發送虛假視頻,欺騙用戶,制造無人機正常工作的假象。攻擊者還可以侵入并控制無人機,可以將攝像頭指向任意方向,打開或關閉攝像頭,竊取無人機上存儲的圖像,或者刪除無人機上的所有數據。最后,攻擊者還可以劫持無人機,讓它飛到任意地方或墜毀。無人機進入大多數人生活時,不少是作為玩具、或者攝影輔助器械的角色,然而這一研究結果使不少用戶也產生擔憂,是否無人機的出現也會給大家生活構成威脅。
到底該如何評估無人機的安全性?中國航空器擁有者及駕駛員協會執行秘書長柯玉寶認為,軍用無人機劫持難度大,而民用的則沒有劫持的必要——有劫持的能力和時間,自己買一架或者造一架都完全可以,沒有必要去做。而鄂勝國也指出,從成本角度考慮,劫持民用無人機得不償失:“付出的成本比我自己搞個飛機去航拍掉可能還要大”,所以黑掉民用無人機的數據,沒什么必要。
不管無人機被劫持的難度有多高,可能性有多大,但凡涉及到安全的漏洞和隱患都應引起足夠的重視,那么除了第三方惡意攻擊,無人機及其操作者本身又存在哪些問題呢?
研究團隊表示,已經將發現的安全問題反饋給廠家,廠家正在修改產品。然而在柯玉寶看來,相比無人機的安全隱患,無人機操縱者缺乏航空文化底蘊,成為業界更大的擔憂:“飛無人機的這些人,包括有執照的駕駛員,和‘黑飛’駕駛員,航空文化都非常低,不知道什么叫法規,覺得有了這個東西他就可以飛。普及航空文化至關重要,讓大家知道怎樣能飛怎樣不能飛,怎樣飛違法怎樣飛不違法,在哪個地方可以飛,在哪個地方不能飛。 ”
公開報道顯示,無人機的“黑飛”在世界各地闖了不少禍,有的甚至導致無辜公眾受傷。絕大多數的無人機事故都伴隨著突然的墜落,事故也很可能在錯誤的位置落下,釀成大錯,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有業內人士擔憂這些非法操作無人機行為甚至會影響行業發展。對此,鄂勝國指出,無人機在中國還是新興行業,大家對航空的理解上還是有一些很大偏差,無人飛行器給個人、給社會帶來的影響有待進一步去加強、去普及,讓更多的人認識到無人機的作用,但是也要認識到在使用過程中需要注意哪些事項,把這個好工具真正用好。 (稿件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airportsnew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