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論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民航安全工作重要指示精神
近10年來,我國民航保持著平穩向好的安全發展態勢,主要安全指標遠遠好于世界平均水平,這離不開航空器性能的改進和安全基礎設施的改善。目前,我國民航從事航空運輸的主流機型是先進的歐美飛機,且2100多架運輸飛機平均機齡為6年,好于國際平均水平。與此同時,大量新技術、新材料、新設備的廣泛應用,不僅提高了民用航空器的自動化程度和安全可靠性,也大大改善了機場和空管系統的安全保障狀況。
但是,我們應該清醒地看到,行業安全保障能力建設跟不上民航快速發展的問題日益凸顯。長期以來,許多機場在建設上存在“買得起馬,配不起鞍”的現象。有的寧可花上億元甚至十幾億元把航站樓修得豪華氣派、富麗堂皇,有的辦公場所也建得高端大氣上檔次,卻不愿在安全設施設備和保障順暢運行方面投入資金。進入冬季以來,個別機場由于除冰雪設施設備不足,致使航班大面積延誤或者取消,造成較大社會影響,就是這種思想作祟的后果。一些單位買得起設備卻舍不得在員工培訓上投入,致使安全生產一線人員資質能力不足,出現操作設備不熟練甚至錯誤操作的問題,給安全生產埋下隱患。此外,一些單位對安全設施設備運行的監控和維護工作也存在問題。
設施設備是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基本要素之一,是企業從事生產經營的重要工具和手段,是企業生存與發展的重要物質財富,也是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物質標志。民航是代表時代科技進步、以安全為重要基礎和前提的交通運輸行業,要實現安全發展、科學發展,必須依托先進、完備的安全生產設施設備,必須以強有力的物質與技術作為剛性支撐。
一要加大基礎投入。在安全投入方面算小賬,不注重安全基礎設施設備建設,是一種嚴重的短視行為。必須明白,在安全生產方面欠了賬,日后肯定要補上,而且要加倍地補,甚至要付出沉重的代價。安全需要投入,投入促進安全。在安全投入上,一定要算大賬,夯實發展基礎、保障運行順暢就是最大的效益。
二要提高員工素質。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航空安全的極端重要性和多年積累的經驗教訓警示我們:工欲擅其器,必先具其技。各生產運行單位要加大安全培訓投入力度,確保從業人員具備規范操作設施設備的技能和資質。安全從業人員也要樹立持續學習意識,不斷提高對安全新理論、新技術、新設備的認知水平和掌控能力,保證跟上科技的進步和滿足崗位的需要。
三要加強風險管理。設施設備不是買回來安裝好、能運行就萬事大吉了,重要的是要管理好設施設備,確保其狀態完好、運行高效,這就要求在設施設備的運行監控和維護上下功夫。要進一步完善安全生產設施設備使用和維護制度,嚴格按照標準和程序進行使用與維護,創新監控手段,并開展常態化的監測和檢查,嚴格控制設施設備的運行風險,提高運行質量和效率。
進一步加大對安全生產的投入力度,強化安全生產物力支撐,中國民航才能在持續安全的護航下越飛越高。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airportsnew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