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中國航空業不斷克服困難 歐美倍感壓力
出生于1949年的詹姆斯.法羅斯(James Fallows)曾是美國著名深度報道雜志《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的駐華記者,也曾是“白宮筆桿子”,擔任過卡特總統的演講撰寫人,在西方駐華記者圈中頗受尊重。
他自2006年起長駐北京,其間曾撰寫了一系列關于中國政治經濟轉型、環境保護、汶川地震、北京奧運以及電視業真人秀大戰等多種題材的深度報道,并結集為《來自明天廣場的明信片:來自中國的報道》(Post cards from Tomorrow Square:Reports from China)一書,于2008年底出版。
在書中,他提醒美國讀者:“美國人無需對中國崛起充滿敵意,但應該謹慎關注其產生的結果。美國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個與中國打交道時有分量和能力設定規則、而非僅僅聽從中國的國家。所以從現在開始,美國應該考慮,當中國影響力不斷上升時,如何確立自己的經濟、環境、政治和社會目標。”
隨后,他把關注點投向了中國日益蓬勃發展的航空業。這一方面是因為,2011年出臺的中國“十二五”規劃中,宣布將在未來投資2500億美元發展航空業。而在法羅斯看來,如此龐大的投資規模不但是史無前例的,也是中國目前“經濟增長熱”和“城市化熱”的縮影,將像美國19世紀修建橫貫大陸鐵路一樣,對中國未來產生革命性影響。
另一方面,法羅斯本人也是航空愛好者,持有飛行員執照,并曾在2001年出版《自由飛行》一書,描述新一代“私人飛機”等各種市面上的先進機型。
于2013年2月出版的《航空中國:中國未來的試驗田》即是作者長期跟蹤和調查的成果。華東師范大學國際關系與地區發展研究院講師張昕向本刊記者介紹,法羅斯是一位以實證調研和深度報道見長的記者,來中國長駐之前的報道內容主要集中在美國國內新聞和伊拉克,這應該是他第一次以工作之外的另一本專著形式記錄的中國。
故事是從西安講起的——這個中國古都里生活著25萬航空工程師和航空業流水線工人。隨后,作者又講述了這個行業中的企業主、夢想家和中間人的故事,并以航空業的發展為切入口,預測了中國整體經濟的發展前景。
他在書中列舉數據說,在“十二五”規劃中,中國將投入超過2500億美元用于航空工業,而且如今全球范圍內在建的三分之二的機場都位于中國。在尖端科技方面,中國也在不斷克服技術難題,讓許多歐美的航空企業備感壓力。與此同時,中國航空業的發展也遭遇特有的挑戰,比如航線仍然很大程度上受到軍方的管控,體制性的阻力依然存在,支持航空工業的其他產業發展不平衡等等。這些雄心與挑戰,都是當下中國社會的生動縮影。
張昕認為,作者之所以得以從航空業管窺中國整體經濟的發展,是因為航空工業處于整個產業經濟的頂端,也是軍事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必須有很多產業來支持。航空工業的大發展,證明中國已經從過去偏重于基礎制造業的模式轉變為制造業和重工業平行發展的模式。正如作者在書中表達的那樣,中國經濟結構的轉型,依然需要解決許多體制上和技術上的問題,令人喜憂參半。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airportsnew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