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已開始分析失聯客機相關區域衛星圖像
昨天(11日),記者從中科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獲悉,該所已經得到多顆衛星對馬航失聯客機相關區域拍攝的圖像,并開始進行分析。遙感地球所昨天公布的一張對相關海域的衛星成像顯示,有40多艘船只正在那里搜救。
圖像上看到搜救船
中科院官微“@中科院之聲”昨天援引遙感地球所副所長顧行發的話說,遙感地球所已經得到了包括高分一號衛星在內的多顆衛星對相關區域拍攝的圖像,并進行了分析。遙感地球所昨天還公布了一張10日夜間雷達衛星的實時成像圖片,是雷達衛星經過馬航客機失聯海域時的實時成像,上面可以清晰地看到40多個小白點,即正在該海域參與搜救的船只。此前,遙感地球所科研人員利用3月8日和10日的衛星數據,在馬航客機失聯區域發現三處油跡帶,并證實,這些油跡帶在2月20日上次衛星過境時是沒有的,因此,這些油跡帶是產生于2月20日至3月8日11時這段時間——馬航客機失去聯系的時間是3月8日凌晨。
據遙感地球所所長郭華東院士介紹,遙感地球所會把監測結果第一時間報送國家有關部門,以幫助搜救。此次我國調動的四類衛星空間分辨率不同,且有的是光學衛星,有的是雷達衛星,集成起來后,可以對海面多方位監測。
衛星搜索尚需時日
遙感地球所研究員邵蕓解釋了NASA的衛星圖與我國高分衛星圖的區別:NASA的衛星每天能對該海域觀測2次,但空間分辨率只有250米——即只有長度達到250米以上的物體才能在衛星圖像上顯現出來;而我國高分一號衛星最快每4天才能飛抵相關海域上空一次,但其空間分辨率達到2米,無論是大的飛機殘骸還是其他大漂浮物,都能在衛星圖像上顯示出來。不過邵蕓研究員也表示,此次搜索海域的范圍太大,高分一號衛星搭載的2米/8米相機一次成像的寬度只有70公里,且每隔4天才能抵達相關海域上空一次,在滿足實際觀測條件時,衛星搜索才能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
對于此次國家調動近10顆、共4類衛星參與馬航客機的搜救,邵蕓研究員告訴記者,為民用目的如此大規模地調動衛星,在我國并不是第一次。以前每逢發生重大自然災害,例如汶川地震、玉樹地震的時候,國家都調動過多顆衛星,遙感所都是24小時值班,為抗災提供衛星成像分析和數據。“但為找一架飛機調動衛星,還是第一次。”她說。
邵蕓研究員還告訴記者,每逢發生重大自然災害,多國之間共享衛星數據也是一種慣例。從8日馬航客機失聯后數小時,遙感地球所的科研人員已經向能夠聯系的其他國家民用衛星發出共享數據的請求,并得到了積極回應。
清空衛星原有指令會消耗一定成本
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焦維新表示,之所以調動近10顆衛星為地面搜救服務,主要是為了保障拍攝圖像的完整性。“衛星在運行過程中,地面有一個覆蓋寬度。衛星在運行過程中會與監測海域發生偏離。調動衛星的實質就是要調整軌道,使得前一顆衛星離開監測海域后,后一顆衛星緊跟著補上,確保監測范圍實現無縫對接。”
據了解,緊急調動的近10顆衛星中,部分衛星還停止了原有工作計劃,清空星上原有指令,以加強對失聯區域的氣象監控、通信、目標搜索等行動的支持。對此,焦維新表示,“清空原有指令,一般來講,會消耗一些燃料。但是什么時候下指令,調動哪顆衛星,測控人員都會有所考慮,比如調動離失事海域更近的衛星,盡可能對調動成本進行控制。”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室主任陳乃醒看來,調動衛星進行搜尋,“應該是筆不小的費用。”“無論是拍攝還是對失聯飛機的偵察,價格都應該是不菲的。”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airportsnew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