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中國批評馬方搜救不夠堅定迅速 馬怨越南
我軍塢登艦搜救行動全面展開
“MH370,你到底在哪兒?”為盡快破解這一“航空史上前所未有的謎題”,來自超過10個國家和地區的數十艘艦艇11日在馬來西亞與越南周邊海域擴大了搜索面積。2009年法航447航班消失之后,搜救人員在事發第五天確認它不幸墜入大西洋的千米海底,如今MH370也已失蹤4天,卻依然杳無音訊。馬來西亞警方昨日公布兩名持假護照登機者的照片,均為伊朗籍,其中已確定身份的年輕人被排除與恐怖組織存在聯系。除恐怖襲擊,各國航空專家猜測客機失蹤的原因還包括機械故障、劫機、飛行員誤操作甚至自殺等N種版本,可每種說法都存在大量證明其“不可能”的理據,使MH370的真實經歷“只剩下一系列非常不可能的情形”。繼11日中國空軍緊急出動兩架飛機參與搜救后,12日一早,中國海軍昆侖山艦也將抵達客機失聯海域,與先期執行搜救任務的8艘中國艦船組成中國海軍史上最大搜救艦隊。它們所承載的,是機上239名失蹤人員家屬找到親人的心。
中國派最大艦隊搜救
昨天下午,吉隆坡機場附近的薩瑪薩瑪酒店,超過200名全球記者擠在發布廳里等待馬來西亞政府發布有關失聯客機的最新消息。在馬來語中,“薩瑪薩瑪”有很多語意,包括“歡迎”、“我們在一起”,總之是喜慶之意。但發布廳里嚴肅的氛圍與喜慶沒有任何聯系。
15時許,馬來西亞警察總長哈立德公布了馬方當日最重大消息:兩名持假護照登上MH370航班者的照片曝光,其中一人確認為19歲伊朗青年邁赫達德,另一人也是伊朗籍。此前,外界紛紛懷疑持假護照者有制造恐怖襲擊的嫌疑,但哈立德稱,馬方相信邁赫達德并非恐怖組織成員,他持假護照登機的目的據信是偷渡到德國。飛機失聯時,她的母親正在法蘭克福等待與兒子團聚。
由于哈立德公布的兩名持假護照者照片下半身圖像完全一致,有記者在現場質疑圖片有合成嫌疑,馬方官員解釋說:只看上半身就好了。此前一天,馬來西亞民航局總監阿茲哈魯丁曾表示持假護照者并非亞洲面孔,暗示其中一人面容與意大利球星巴洛特利相似,但馬方11日公布的照片與其說法相去甚遠。
11日18時,越南官方也就搜救進展舉行記者會,越南防空部隊副司令杜明俊表示,搜救工作進入第4天,越南方面啟動了最大規模的搜救行動,當天共出動十架次飛機到相關海域執行任務,與此同時,還啟用了空軍、海軍、漁政等多部門參加搜救行動,并通告漁民及時報告可疑情況。不過,截至目前越方仍未有任何與失聯飛機有關的重要發現。此前越南媒體報道稱,越方在位于MH370航線的一處地點收到SOS信號,但此說法在記者會上被越方否認。越方還稱,此前一天被報道在胡志明市以東海域發現的殘骸與MH370航班無關。
雖然并無實質進展,但馬越兩國的搜救力度都在增大。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道,馬來西亞已將搜救范圍從MH370最后發出信號地點周圍50海里擴大到100海里,馬官方公布的信息顯示,由于懷疑MH370在飛行中有空中折返跡象,11日搜救的重點區域擴至馬來西亞半島以西的馬六甲海峽,以及更向北的安達曼海。馬來西亞與越南兩國同時加強了在陸地上的搜救行動。
香港《南華早報》11日稱,目前已有來自11個國家和地區的超過50艘艦艇參與海上搜救。其中中國海軍的行動十分顯眼。依據中國軍方計劃,海軍兩棲船塢登陸艦昆侖山艦12日早8時抵達救援海域。它的到來意味著中國已派出由4艘軍艦、5艘民用船只(包括海警船與搜救船)組成的“海軍史上最大搜救艦隊”執行搜救任務。多家外國媒體注意到中國還動用10顆衛星協助搜救,并派出工作組赴馬來西亞協調搜救事宜,接待赴馬中國乘客親屬。
這么多國家的艦機如何協同行動?一名中國知情人士11日告訴《環球時報》,“協同分片,各自指揮”是此次搜救行動的具體做法,也就是各搜救方或者派出代表赴設在吉隆坡機場的馬航應急指揮中心坐鎮協同,或與其保持聯絡,然后劃定各自搜索的空域或者海區,以避免與他國搜救力量重疊。至于越南海域搜救行動則由越南方面負責,各國艦機進入越南領空領海需得到越南政府允許。
“需要搜索的海域實在太大了”,CNN11日稱,此次多國搜救行動面臨的挑戰在不斷增大,可如此多國家力量搜索了4天依舊一無所獲,更關鍵的問題是,搜救人員不清楚自己是否找對了方向。文章說,2009年法航447航班墜落在大西洋,事發第五天人們才找到機翼殘骸,證明其遭遇不幸。但此次對MH370的搜救有可能不止需要幾天,而是幾個月,甚至幾年。文章說,當年法航447墜機時,機上228人與飛機共同墜入1.2萬英尺的大西洋底,如果MH370墜入的是最深處僅260英尺的泰國灣,搜救自然會相對容易些,但如果飛機再往西飛,跌入更深的安達曼海,搜救便更難。
美國《華盛頓郵報》稱,面對搜救工作無進展的困境,中、馬、越三國之間也出現埋怨。中國批評馬方搜救工作不夠堅定和迅速,馬來西亞則埋怨越南過早公布一些可能的殘骸照片,而機上乘客的家屬對三國間缺乏溝通也有不滿。【環球時報赴馬來西亞、越南特派記者 洪延青 孫廣勇 本報駐德、俄、韓記者 青木 柳直 王剛 本報記者 邱永崢】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airportsnew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