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航MH370失聯航班的搜尋困局
馬航MH370航班的搜尋工作仍在進行之中。在日前中國科協舉辦的第40期科學家與媒體面對面活動中,有關專家從科技角度對歷時一個多月的航班搜尋工作進行了回顧和梳理。
精心策劃的航線
《航空知識》副主編王亞男:事后公布的馬航MH370航班折返點,是做了一個右轉的270度。如果它選擇向左轉的話,可能會進入越南的空管區。恰恰掉頭點是在兩個空管區交界的地帶,從這些現象來看,可以說明這個航線是經過人為精心選擇的。
而且在它向西折向馬六甲的時候,橫越了馬來半島,這段航線的設計都是取的民航航線的部分段落。有些人解析,這樣可以在夜間使得軍方的雷達管制人員把它誤認為時間不準的民用航班。
應急定位發射機之謎
《航空知識》副主編王亞男:這次還有一個謎團,就是為什么飛機上應急定位發射機(ELT)也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ELT在波音機777上應該至少有兩臺,這個機器遇水之后會自動發射信號,以三種頻率向衛星進行通訊,而且衛星接收到這個信號之后可以測定它的地點,因為它會把位置信息同時發布出去。但是這個設備在這次搜救當中沒有發揮任何作用,不知道是有人破壞了它,還是因為這個機器處在某種特殊的環境下沒能發揮作用。
搜索黑匣子的反思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研究員章正宇:前段時間說,中國和澳大利亞同時發現了黑匣子信號。但是我們用的設備是個水聽器,一個小艇下去找,如果風浪大就用不了,并且這臺設備還是進口的。澳大利亞是個拖曳式的設備,在各種海況下都能用,我們的偵聽人員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這個事情說明,一是國外不會把最好的設備出口給你,二是我們國產的這種設備不是沒有,但是沒有去用,這也是我們需要反思的事情——我們自己的設備要多用,要強制使用,這樣設備上的問題才能暴露出來,才能得到完善。
海下探測基本靠聲學
“蛟龍”號副總設計師朱敏:設備到了海下,基本上遠距離的探測就得靠聲學了,因為一般的雷達信號在水下已經傳播不了了,而光線在海下的傳播距離非常有限。
聲波在水里雖然說傳播距離遠,但是也受限制。頻率越低傳播越遠但分辨率就越差;頻率越高越清晰,但是傳播距離就越短,這是矛盾的。飛機“黑匣子”上的信標,現在用的頻率是37.5千赫,還是有點高了,在海洋里傳播的損失還是有點大,在環境背景比較干凈的情況下才能達到大約4.2公里。
確定疑似的目標,就要用深潛器或者載人潛水器下水,用光學最終確認,才能夠判斷目標是或者不是。如果確定了“是”,然后才是用水下機器人或載人潛艇器下去回收一些東西,因為自主深潛器目前一般來講還不具備抓取能力。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airportsnew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