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新機場:千億投資盯著點
為了促進國民經濟穩增長,充分發揮民間資本的競爭優勢,中央政府近期推出一批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的項目,其中不乏民用機場建設、城市管網建設、鐵路建設、城市軌道交通等基礎設施項目。作為服務民營經濟的主流媒體,中華工商時報從本期開始,推出"基礎設施與民企新商機"系列報道,敬希讀者關注。
北京新機場(亦被稱"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建設日益迫近,因其蘊含的巨大投資機遇而備受包括民間資本在內的各界投資主體關注。近日有報道稱,2014年北京新機場將全面開工建設,將吸引800億元投資。而據中華工商時報記者采訪獲悉,截至目前,北京新機場仍處于前期立項階段,具體融資政策須等立項后才會出臺。但根據相關政策推算,未來大約300億元投資將有望向民資開放。
對民資十分歡迎
為了解北京新機場項目融資情況,本報記者本周多次致電北京新機場建設指揮部,但電話一直無人接聽。隨后記者致電負責新機場項目可行性研究的北京市工程咨詢公司,該公司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負責人透露,北京新機場建設對于民間資本一直持"十分歡迎的態度",因為根據國家的有關法律法規,新機場不會限制民間資本進入。而至于什么樣的民間資本以及可以怎樣的規模和方式進入,這位負責人表示:目前仍處于前期立項階段,具體融資政策尚未出臺。至于何時立項并出臺相關政策,"可關注’北京大興信息網’"。
記者向該負責人進一步求證"’北京新機場將吸引800億元投資’是否準確?"該負責人表示,準確地說,新機場本身的工程總投資為799.87億元,如果再加上高速公路修建、水電設施和排污設施等,總投資或高達千億元。
那么對于高達千億的投資將如何分攤,其中留給民間資本的空間和份額有多少?對于這個問題,該負責人表示,根據民航局的規劃,新機場工程資本金的籌措大概分為三個方面:第一,由民航發展基金劃撥;第二,申請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支持;第三,由項目法人自籌解決。
記者根據上述信息查閱相關資料獲悉,我國關于機場建設資金的籌集其實有統一的模式,即上述三部分各占三分之一。很明顯,有待民資進入的領域當屬機場自籌部分。據此推算,北京新機場建設投資中,將有300億元左右的份額可向民資敞開。
而民航局在機場建設過程中下撥的資金,主要來源于"一費一金",即向航空公司收取的營業費用總額5%的基本建設金和向旅客代收的機場建設費。2012年4月財政部規定,原民航機場管理建設費和原民航基礎設施建設基金合并成"民航發展基金"。民航局的民航發展基金收取總額約年均500億元左右,其中大部分用于地區的機場建設。
"目前新機場尚沒有明確的籌資方案,具體資金來源有待在可行性研究階段研究確定。"該負責人進一步補充道,這只是關于資本金的籌措方案,未來不排除北京市政府與河北省政府介入其中。
記者查閱民航局網站獲悉,"十一五"期間,全國機場基本建設項目投資合計1900億元,其中,機場自籌及其他投資1230億元,地方政府投資340億元,民航發展基金及國債投資440億元。
成為吸引民資投入洼地
事實上,有關北京新機場工程建設投資一直以來備受各界民資主體的高度關注。早在2013年5月,由河北省人民政府、商邦理事會聯合主辦的"河北省與中國民營500強企業家代表投資懇談會"上,蘇寧云商(行情,問診)集團副董事長孫為民、北京建龍重工集團董事張偉祥、廣廈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樓明、科創控股集團董事長何俊明、西子聯合控股集團董事長王水福、美錦能源(行情,問診)集團董事長姚俊良、深圳海王集團總裁張鋒、金科地產集團總裁何立為等20多家中國民營500強企業代表匯聚一堂,專門就北京新機場作為河北省經濟新增長極的重要支撐點、京冀合作雙贏的示范區等議題進行了討論,高度關注了其中的投資機遇和商機。
對于民營企業普遍關心的"民間資本將以何種方式進入北京新機場建設"這一問題,北京交通大學副教授李紅昌對中華工商時報表示,國際上,針對機場的運營有美國模式和歐盟模式兩種,前者是指機場大多由政府投資,機場通過收取起降費等實現收支平衡;后者是機場通過股份制改革吸引民間資本注入。"對我國而言,機場運營不可能采取某種單一的模式,而是要兼備政府投資或補貼和市場資本的引入。"李紅昌說,國內大型樞紐機場與中小機場的運作模式是截然不同的。大型機場由于航班起降量大、旅客吞吐量大等,通過上市能夠吸引市場注資;但中小機場由于航班量和旅客吞吐量較小,難以吸引資金注入,這就需要相關政策配套。
而對于民資進入機場建設近年來不斷遇到的各種障礙應當如何克服,有民企人士呼吁,應讓民航機場成為吸引民資投入的洼地,從而給予民資更多優先權和公平參與競爭的機會。
東亞新華地產公司行政管理中心總監夏智剛對中華工商時報表示,北京作為首都和特大型城市,新機場的建設必將產生巨大的投資機會,并帶動周邊住宅及房地產市場,應當向民營資本敞開大門。東亞新華地產公司作為專業從事房地產投資的公司,非常關注新機場的投資及其周邊樓市信息和土地招拍掛政策,同時,也在做著相應的資金準備。
民企投資機場建設能夠取得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這是早已被民企實踐證明的。2003年國家民航總局正式批準湖北省政府將宜昌機場交給民營企業管理,上海均瑤集團于當年收購湖北宜昌機場,并斥資4億元用于機場的收購和改造,并于當年實現盈利,取得了民營企業在投資領域的又一次重大突破。均瑤集團還表示:"不排除在航空業內繼續做大的可能,如果有國有航空公司肯出讓股份,我們就有膽量接盤。"
近年來,國內很多機場相繼進行了改擴建工作,動輒投資幾十億上百億元甚至更多。這么多的建設資金從哪里來?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各地機場和當地政府。如果向政府"伸手",那么機場省了心,政府就煩心,因為就大多數地方政府如今的經濟狀況而言,確實負擔過重;而如果機場自籌資金的話,處于目前的盈利階段還好,未來一旦開始還本付息,企業的壓力劇增,甚至會把機場帶上虧損的道路。
好的政策需要有好的措施才能操作,需要有好的項目才能落地。在此背景下,溫州機場勇敢跨出一步,把"看得見"又"有錢賺"的綜合交通樞紐項目拿出來向民資開放,是一次有益的探索和嘗試。通過政府引導、國企搭臺、民企唱戲的形式來化解建設資金緊缺難題,有利于激發出民營資本在民航領域的活力。
中央政策高度扶持
事實上,對于民間資本進入"鐵公機"等基礎設施領域,中央政府早已出臺政策給予大力支持。國務院總理李克強4月23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進一步落實企業投資自主權的政策措施,決定在基礎設施等領域推出一批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的項目,部署促進市場公平競爭維護市場正常秩序工作。會議決定,按照《政府工作報告》部署,在鐵路、港口等交通基礎設施,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重大水電、風電、光伏發電等清潔能源工程,油氣管網及儲氣設施、現代煤化工和石化產業基地等方面,首批推出80個符合規劃布局要求、有利轉型升級的示范項目,面向社會公開招標,鼓勵和吸引社會資本以合資、獨資、特許經營等方式參與建設營運。下一步將推動油氣勘查、公用事業、水利、機場等領域擴大向社會資本開放。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airportsnew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