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屆中國臨空經濟論壇:創新+協作=臨空經濟新機遇?
體化快速推進的過程中,臨空經濟已經成為提高區域經濟競爭力、促進跨越式發展的重要驅動力。綜觀全國,建立臨空經濟區,發展臨空經濟,已經成為各地的共識。那么,臨空經濟的發展趨勢是什么?臨空經濟區應該如何規劃,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在近日舉辦的第六屆中國臨空經濟論壇上,來自行業主管部門、地方政府、機場和咨詢研究機構等代表,從城市發展、產業布局、交通樞紐建設等方面,就如何高效協同地發展臨空經濟、構建可持續發展的產業生態系統,提出了很多建設性的觀點,并分享了臨空經濟的最新發展趨勢和成果。
做好頂層謀篇布局
《2013中國機場發展報告》顯示,截至2013年6月,我國共有57個城市依托50個機場,規劃了58個臨空經濟區。其中,年旅客吞吐量在500萬人次以上的機場都規劃了臨空經濟區,年旅客吞吐量在50萬人次以上的機場中也有9個規劃了臨空經濟區。 “目前,我國的臨空經濟區很多,可發展得好的并不多。究其緣由,就在于缺乏頂層設計。事實上,頂層設計很重要。只有在差異化中找到競爭優勢,才能更好地發展臨空經濟。”中國最早研究臨空經濟的學者、中國民航大學臨空經濟研究所所長曹允春這樣表明了自己的觀點。
通過分析荷蘭史基浦機場、德國法蘭克福機場、阿聯酋迪拜機場發展臨空經濟的成功案例和喀什、鄭州等國內機場在臨空經濟發展方面的探索,曹允春認為,發展臨空經濟一定要合理規劃,找準目標,并且一以貫之地堅持到底。
中航規劃首席總規劃師、臨空新城規劃中心主任李守旭也認為,航空城對交通和客貨運輸等方面的要求非常高,整套的戰略規劃十分必要。目前,一些城市出現了一種情況,本來已經制定好了臨空經濟區規劃,可在實際運作過程中出現了問題,反過來進行頂層設計,這樣造成的損失非常大。因此,戰略規劃一定要先行。
本次論壇主辦地鄂爾多斯,已經走上了臨空經濟發展的快車道。鄂爾多斯機場管理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建東介紹,憑借獨特的地理位置與城市資源,鄂爾多斯從組織管理一體化、戰略規劃一體化、資源使用與招商引資一體化、公共服務與交通一體化等多個方面進行了戰略規劃,發揮了聯動優勢,使空港產業園區和機場步入了互相促進、協調發展的良性軌道。“大機場有大機場的好處,小機場有小機場的優勢。一般來說,大型機場的空域和時刻資源都比較緊張,而中小機場則擁有大量的時刻和充足的空域。把握好自身優勢,做好謀篇布局,中小機場也能找到發展機會。”曹允春認為。
構建可持續發展生態系統
目前,在我國已經規劃的58個臨空經濟區中,約有一半已經制定了臨空經濟發展規劃,其他地區也正在緊鑼密鼓地制定過程中。在李守旭看來,發展臨空經濟,集體的智慧遠勝于單打獨斗。如今的臨空經濟要想實現跨越式發展,必須突破固有觀念,采用區域協同發展模式,打造航空城市群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航空城市群是指在機場群的基礎上,相鄰臨空經濟區進行優勢互補,協同分工,打出組合拳,提高區域整體實力。
“發達的中心城市,落后的腹地”。著名城市規劃學家吳良鏞14年前描繪的京津與河北的發展落差。如今,這種差距不減反增,人們形象地把河北稱為“環首都經濟貧困帶”。2014年,隨著全面深化改革的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成為國家戰略。不久前,《京津冀地區民航運輸協同發展實施方案》出臺,加強了京津冀機場間的頂層設計。未來,京津冀之間的幾大機場將明確分工,合理配置資源,共同發展,以打造京津冀臨空城市群,提高京津冀地區競爭力,推動整個京津冀地區發展。
發展臨空經濟,既需要地方政府和機場間的協同,更離不開產業協同。參與過國內20余家機場戰略規劃的開銳管理咨詢有限公司運營總監王曉華說:“只有打造可持續創新的產業集群,構建良好的產業生態系統,才能實現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王曉華所說的產業生態系統,是指整個產業圈能實現自我更替,生生不息地發展下去,一些產業的沒落意味著另外一些新產業的醞釀和誕生,而非一大批產業的崩塌。對于臨空經濟區來說,意味著有多條產業鏈、多個增長極、多家龍頭企業相互競爭與合作,不斷創新,最終實現可持續發展。
在王曉華看來,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由三層構成。第一層是主導產業圈,中間層為支撐產業圈,最里面的是基礎產業圈。主導產業有強大的拉動作用,是以終極消費品為典型代表的,而不是某項技術或者某個產業。這條產業鏈能夠帶來大量的支撐產業,同時支撐產業又帶來大量的基礎產業,最終形成一個能夠自我更替的產業集群。
新模式開啟新思路
對于方興未艾的臨空經濟區來說,發展前景十分廣闊。然而,也有部分機場的“雞肋效應”突出。一些機場規模小,客貨運輸能力有限,服務半徑小,虧損嚴重,運輸機場的功能和效益難以匹配,更難以起到區域經濟發展“引擎”的作用。面對這一問題,北京市順義臨空經濟區辦公室主任胡杰表示,兩個以上的地級市共同建設一個有一定規模的中小型機場,將成為今后發展臨空經濟的新模式。
江蘇揚州、泰州兩市共建的揚州泰州機場,是目前合作共建機場的典范。該機場對揚州和泰州兩個城市的發展,起到了規�;囊I作用。此外,以旅游業為引領的貴州銅仁和湖南湘西共建的銅仁鳳凰機場,效益也不錯。“實際上,建機場不是目的,最終的目的是通過機場這個國際化的窗口,發展臨空經濟,提高整個地區的工業化和城鎮化水平。”胡杰表示。
胡杰建議,未來,河南南陽與湖北襄陽可以合作建設4E級干線機場,河南的洛陽、濟源也可以合作建設干線機場……一系列合作共建機場,可以全面加強河南、山西、湖北、安徽等省市在航空經濟發展方面的合作。在胡杰看來,多個城市聯合建設機場,可以增加中小機場的客貨運量,更好地發展臨空經濟,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統籌發展。這將是中國經濟實現轉型發展、創新發展的重要形式。
責編:xwxw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
- 上一篇:阿爾山機場做好首場降雪航班保障正常
- 下一篇:危險品運輸安全管理難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