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場:為中國邁向現代化打下堅實基礎
65年,對于漫漫歷史長河來說,是一段很短的光陰。但對于中國機場業來說,卻是一段不能忘卻的歲月。自新中國成立以來,經過65年的建設和奮斗,我國民航機場數量已達200個。65年來,機場的興建有力地改善了中國百姓與外界的聯系條件,促進了社會文化交流,為地區經濟建設插上了騰飛的翅膀,為新中國邁向現代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機場布正逐步優化
新中國成立前,我國(含港、臺)主要民航機場只有36個。截至今年8月底,我國大陸頒證的民航運輸機場(不含港澳臺地區)已經有200個。在2009年~2013年這5年間,全國共新增機場33個,遷建機場4個。
目前,我國所有省(區、市)的省會城市(首府)、沿海開放城市和主要旅游城市都擁有了較為現代化的民用機場。自“十一五”以來,按照“東部提升、中部加強、西部加密”的方針,我國大部分新增機場都為中西部、偏遠地區的支線機場。目前,我國一些邊疆地區、少數民族地區以及地面交通不便的地區也都建設了相應規模的民用機場,在促進社會發展、民族團結、應急救援、國防安全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65年間,在我國運輸機場數量不斷增多的背后,更重要的是機場布局的合理和優化。在中國的機場版圖上,一個以北京、上海、廣州等樞紐機場為中心,以成都、昆明、重慶、西安、烏魯木齊、深圳、杭州、武漢、沈陽、大連等省會或重點城市機場為骨干,以及眾多干支線機場相配合的基本格局已經形成,機場體系初具規模。目前,我國運輸機場密度達到每10萬平方公里2.08個。
業務量連年快速增長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民航持續快速發展,各個機場的業務量不斷增長。
1958年,全國民航機場的旅客運量只有10.38萬人次,貨郵運量僅有14079噸。到了改革開放初期1978年,全國民航機場年旅客運量達到231.91萬人次,年貨運量達到62967噸。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民航機場業務量快速增長。2013年,我國機場實現旅客吞吐量75430.9萬人次、貨郵吞吐量1258.5萬噸、飛機起降731.5萬架次。
2013年,我國年旅客吞吐量超過1000萬人次的機場有24個,年旅客吞吐量超過100萬人次的機場有61個,年貨郵吞吐量達到10000噸以上的機場有50個。其中,北京首都機場年旅客吞吐量連續4年穩居世界第2位,上海浦東機場年貨郵吞吐量連續6年位居世界第3位。
在機場業務量快速增長的同時,全國民用機場的安全運行狀況逐年改進,機場的安全水平不斷提高,安全管理正向規范、科學、系統的管理方式轉變。
機場業務量的增長和安全水平的提高,離不開背后規范的管理。近年來,相關政府部門不斷完善機場建設與管理、安全運行管理、應急救援管理、機場環境保護和航空器噪聲影響控制等方面的法律法規,為我國機場發展營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和氛圍。
機場設計和建設已達國際水平
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機場數量的快速增長、機場建設規模的不斷擴大,中國機場建設的工程技術水平也在不斷提高,在復雜地基處理、瀝青混凝土道面設計與施工、高原機場建設等方面都有所創新和突破,有些方面甚至走在了世界前列。特別是在高原機場的建設方面有了一套較為完善的經驗。目前,我國擁有高高原機場15個、高原機場14個,是世界上擁有高原機場最多的國家。
近幾年,我國機場設計理念不斷更新。目前,在機場建設方面,我國正按照現代綜合交通的理念科學謀劃機場建設,逐步形成以大中型機場為核心,以支線機場為輔助,兼顧通用機場發展,與鐵路、公路、城市交通等其他交通方式有機銜接與協調發展的“一體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充分發揮機場在促進社會經濟結構轉型和地方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如今,我們把“綠色機場”理念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12年6月28日,我國第一個按照“綠色機場”理念修建的機場——昆明長水機場——正式通航。在昆明長水機場建設和運營的幾年時間里,迎來了全國各地設計、監理、施工等單位,以及機場建設指揮部、機場集團和政府部門人員,甚至還有東南亞國家的人員前來參觀學習考察。昆明長水機場的建成和運營,為中國乃至其他國家的機場建設提供了學習和借鑒的最佳范例。
根據國家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節能減排已經明確作為民用機場行業發展的一項基本方針。在設計、建設和運營的過程中,我國機場將認真踐行“節約、環保、科技、人性化”的“綠色機場”理念。預計到2020年,我國還將建設多個機場。這些機場將無一例外地按照“綠色機場”理念來進行建設和運營。
成為國家和地區經濟增長的發動機
我國機場的興建,為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快速流動提供了強大的支撐,更為地區經濟建設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國際機場協會(ACI)的研究數據表明,機場每百萬航空旅客吞吐量可以產生1.3億美元經濟效益和2500個就業崗位。機場已成為“國家和地區經濟增長的發動機”。而今,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對機場經濟效益的分析和認識,不能只看機場自身,而要更多地看它對上下游產業鏈的拉動作用。相關數據表明,我國機場每百萬航空旅客吞吐量能產生經濟效益18.1億元和就業崗位5300多個。北京首都國際機場每投資1億元,能產生經濟效益5.7億元,其中為北京市帶來效益2.8億元,為其他地區帶來效益2.9億元。
民航不但投資少、見效快,還是一個地區、一座城市開放的象征。因為一個地區和一座城市一旦有機場,不但能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而且對引進外資、發展外向型經濟起到了標志性作用。例如,昆明長水機場總投資233億元,預計2015年旅客吞吐量達到2700萬人次,貨郵吞吐量實現60萬噸。屆時,昆明長水臨空經濟的發展,預計每年對GDP的貢獻值將超過150億元,可直接和間接提供就業崗位達20萬個。
2014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年~2020年)》。在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民航運輸將發揮獨特的作用。通過建設機場、發展民航運輸,推動產業結構調整、產業合理分布和產業轉移,從而進一步帶動農業轉移人口的合理流動,促進城市群的形成與發展。通過城鎮化宏觀布局合理確定機場布局和建設規模,將有助于推動城鎮化總體規劃和戰略布局的貫徹落實。
責編:xwxw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
- 上一篇:環保部使用無人機巡查環京省市大氣污染源
- 下一篇:中歐將進一步加深民航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