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合作能搞活中國大飛機?
最近關于中俄研制大飛機的兩條消息引起了不少議論。其一是18日中國商飛董事長在一次會議上透露,中俄合作寬體客機項目明年動工。其二是本周一俄羅斯媒體透露兩國重型直升機合作項目中俄方表示不愿意出資,僅愿投入技術。而寬體客機項目問題上,中方態度明顯冷淡。
這里所說的寬體客機就是俄羅斯伊柳申設計局的伊爾-96客機,俄方此前透露稱中國有意引進此型客機,在哈爾濱飛機制造公司建立總裝線,甚至稱每年要生產100架此型客機。
作為一種載客230多人,改進型載客超過300人的大飛機,伊爾-96面世20年來的總產量不到20架。若是真如俄方所說,中國從明年起每年生產100架伊爾-96客機,那用不了多久,不僅伊柳申會成為“中國大飛機”的代名詞,恐怕連整個設計局都要成為哈爾濱飛機制造廠的“俄國分部”。不過,令人意外的是,不僅中航工業對這個項目閉口不談,哈飛公司的網頁上也完全沒有透露任何消息,該公司網頁上顯示他們目前唯一在搞的噴氣式固定翼飛機項目是與巴西合作的ERJ-145支線客機。
事情顯然不那么簡單。我們有必要回顧一下伊爾-96誕生前前后后的一些陳年舊事,看懂這架飛機的實際價值。
伊爾-96的前身是伊爾-86,該機于1976年12月22日首飛,是世界上第二種寬體客機(第一種是波音-747)。作為蘇聯與美國“爭霸”的產物,該機開始研制的時間正是波音747首飛的那年——1969年。該機使用了4臺庫茲涅佐夫設計局的NK-86發動機,推力雖大,燃油效率卻很糟糕。實際服役的伊爾-86在尺寸和重量上達到了波音747的2/3,載客量比747少量15%,在最為關鍵的航程上卻只有4000公里,僅相當于波音747的1/3,根本無法執行波音747那樣的越洋和洲際遠程航線。
航程過短是伊爾-86難以解決的問題,它被用來執行莫斯科到列寧格勒航線,可見航程有多悲催
發現這個問題后,蘇聯一度試圖引進波音747或者與伊爾-96規格類似的洛克希德L1011三引擎客機,其中L1011客機一度已經達成在蘇聯建廠生產的意向。但這些希望在1976年美國總統吉米?卡特的“人權與技術輸出掛鉤”政策出臺后宣告破產。蘇聯只能用耗油很高的巨型伊爾-86執飛波音737級別的中短程航線,用嚴重的浪費來撐起超級大國的體面。
算上樣機,伊爾-86總共生產了106架,其中有3架在1990年出售給中國。冷戰結束后,這種客機迅速被人們淡忘,2002年一架做貨機用途的伊爾-86墜毀,此后不久該機全部退役。
中國新疆航空曾經擁有我國全部的伊爾-86客機,它們都已在2003年退役
蘇聯軍方當然也試圖開發伊爾-86的軍事用途。不過比起動輒可以在野戰機場甚至土跑道上起降的伊爾-78甚至更大的安-124運輸機,這種大型客機需要4E級的高標準機場才能起降,這嚴重限制了它在軍用機場的部署。且對于預警、海上巡邏、電子偵察、空中加油等用途而言,伊爾-86過大的體型和過短的航程都不合適。最后蘇聯還是為它找到了一個用途,就是作為空中司令部,有4架伊爾-86被改做此用途,也就是伊爾-80型。該機增加了空中加油裝置,以解決航程過短的問題。
伊爾-80戰略指揮機
俄羅斯現有的4架伊爾-80空中指揮機,圖為早期涂裝式樣,機身兩側還有蘇聯民航的文字
作為伊爾-86的后續發展型,伊爾-96從技術角度來看要比前輩合理得多。它改用了四臺PS-90A發動機,這是80年代后期基于伊爾-76所用的D-30發動機核心機發展出的一種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俄方聲稱該發動機性能與美國同期的CFM-56接近。當然,蘇聯發動機在耗油量、推力、噪音、可靠性方面還是有差距,經濟性上更是難以和大批量產的英美民航發動機相比。1988年首飛的伊爾-96-300客機為了保障航程,縮短了機身長度,最大載客數量300人(全部經濟艙),航程超過10000公里。
至此,蘇聯終于擁有了一種堪用的洲際干線大客機,它的性能與同時期的空中客車A-340相似。二者都是使用4臺發動機的遠程寬體客機,載客數量也基本相似。但空客A-340的市場銷售情況并不好,其生產總數至今只有300多架,和生產超過1500架的波音747和超過1000架的波音-777無法相提并論。
波音747飛機用于跨洋干線航班,它巨大的載客量可以彌補4發巨型飛機運營成本昂貴的缺點。而波音777同樣用于遠程跨洋航線,用于客流量沒有達到讓747經常滿座程度的航線,這與A-340的定位類似,但使用兩臺大推力發動機的波音777要比使用4臺發動機的A-340省油,空客自己也同時推出了尺寸相似的A-330雙引擎遠程客機,很快把A-340淘汰出局。
無論如何,A340至少還能拿到適航證正常進入美國市場,與它具有類似問題的伊爾-96就更加不幸。這不僅僅是政治和貿易壁壘的緣故,伊爾-96的可靠性、舒適性(如座艙噪音程度以及座椅和行李架設計)方面確實還是有些問題。如果蘇聯不解體,伊爾-96至少可以作為蘇聯民航的飛機大量生產,并憑借相對低的采購價格銷售給社會主義國家和非洲發展中國家,但……
最后伊爾-96對于俄羅斯來說唯一的價值成了做普京總統的專機,滿足一下“擁有完全自造總統專機”的自尊甚至虛榮——從這一點上說,伊爾-96在普京時代的發展和我國上世紀70年代參照波音707研制運-10的初衷如出一轍,當然性能上兩者不可同日而語。有傳聞伊爾-96可能有一架安裝了空中加油裝置,但沒有人見過這架飛機的照片。
伊爾-96作為普京總統的專機,出訪世界各國,為俄羅斯掙了不少面子
伊爾-96專機內景,看得出寬體客機的改裝潛力確實很大
伊柳申公司不甘心就此葬送蘇聯的遺腹子,他們計劃通過在伊爾-96M/T型飛機上改用加拿大普惠引擎,爭取拿到美國FAA適航證,殺入國際市場。雖然耗油量較大,但俄制飛機的價格卻遠低于空客和波音的類似型號,總的來看似乎還是有前途的。但因為俄羅斯沒錢,想靠向美國進出口銀行貸款來發展自己的飛機,波音當然不會坐視……俄方計劃失敗。
被美國擺了一道的俄羅斯又自己發展出了伊爾-96-400型,該機的現代化程度更高,發動機也換成了俄羅斯自制的PS-90A2……不用說,通不過FAA認證,國際市場上沒前途。
具體到傳聞中國要生產的伊爾-96-400T,則是一款貨機型號,俄羅斯“空橋”航空運輸公司曾購買2架,計劃用于從中國到歐洲的空中運輸。目前該機處于閑置狀態,該公司另購13架波音-747貨機執行空運,原因是伊爾-96-400T的可靠性不如波音747,且由于飛機數量太少,維護修理都較復雜,運營壓力較大。
只生產了2架的伊爾-96-400T貨機,圖片拍攝于2011年的北京
回頭再來說中國引進伊爾-96的事情。2008年,我國開始規劃自己的民用大飛機,C919研制工作正式開始,但C919只是與波音737同等級別的飛機,只能算摸到了“民用大飛機”的門檻。真正的所謂“民用大飛機”還是伊爾-96這樣的大型寬體客機,也就是現在還未公開發展計劃的C929。商飛消息人士透露,早在C919論證階段,商飛就已經開始討論C929的問題,而引進俄羅斯寬體客機,就是方案之一。
在俄羅斯這邊的如意算盤中,他們雖然知道沒有適航證的伊爾-96不大可能作為客機投入使用,但在中國打開伊爾-96貨機的市場還是大有希望的,畢竟中國是一個每年要采購數百架民航機的國家,日益發展的快遞產業也給貨機制造了一個不小的市場。但中方卻對此沒有什么興趣,原因很簡單:經濟上不劃算。由于中國民航有客機機齡不得超過15年的限制,這些按照國際標準還很新的客機退役之后有不少會被批量改作貨機,這些飛機作為貨機還能再飛15-20年,伊爾-96和這些二手飛機相比,不僅使用費用沒有優勢,連采購價格上的優勢都不存在了,只剩下維護困難,故障率高等缺點。
伊爾-96機艙內景,與波音空客相比實在有些過于“樸素”了
民航對伊爾-96沒什么興趣,軍方也沒有大量采購的動力,原因和當年蘇軍總結伊爾-86的問題是相似的,這么大的飛機,起降要求又高,干什么都不太方便。作為客機設計的伊爾-96又不能當軍用重型貨物運輸機用。參考美國波音777飛機,該機在美國新一代加油機平臺中落選,原因就是太大,不方便——想象一下,要給在西藏執行任務的飛機加油,伊爾-96得從西安起飛……
綜合上述,筆者的推斷是,伊爾-96可能真會在中國生產一部分。但這其實是作為C929自行研制一旦失敗的備份項目,或者干脆就是為C929研制提供參考對象。俄羅斯想要“技術換市場”,這種“空手套白狼”在中國恐怕也沒有那么容易實現。伊爾-96在中國大規模生產的前提是:中國的渦扇-18和長江-1000發動機雙雙開發失敗,C919、929項目遭到嚴重挫折。這種可能性,相當微小。
說到“空手套白狼”,中俄重型直升機合作中的俄方似乎也有同樣的心態。
中俄重型直升機合作項目是以米-26直升機為基礎,研制一種新型重型直升機。然而俄方最近卻表示在這個過程中只打算出技術,不出錢。
然而米-26雖然性能不俗,畢竟是一款技術停留在70年代水平的老式的直升機。中國方面更期待中俄能夠聯合設計一款新的重型直升機,按照新世紀的要求看米-26,徹底的改進自然包括重新設計機體,關鍵部位改用新材料,更換出力更大的發動機,提高高原性能;采用21世紀水平的電子設備;改進旋翼和尾槳系統……這也就是俄方所說的“中方要求聯合研制一種全新的直升機”的意思。經過改進后的米-26各方面性能都將會有所提升,尤其是適應中國在高原地區和亞熱帶海島地區實施軍事行動的需要。但顯然俄方對于這樣來錢慢,風險大的合作方式并不積極。在他們看來,原封不動的將米-26的技術交給中國,中國趕快拿出真金白銀,這才是最好的合作方式。
米-26座艙,相當古老的設計
米-26巨大的槳盤,非常復雜繁瑣,其實現在已經可以研制一個比它更好的系統
正是由于這個原因,在重型直升機方面,俄羅斯方面并未顯示出多少誠意。這其實和引進蘇-35項目上遇到的問題有些類似,俄方在蘇-35項目中也是想把他們落后的電子設備和武器系統強加給中國,把那些80年代水平的系統賣出21世紀的價。這有點像水產市場里一些黑心商販,他們用很厚的塑料袋裝水產,然后往袋子里加水,把袋子和水按照水產的價格賣給你。
不過,我們也不應該因此輕視俄羅斯的技術,不論如何,伊爾-96還是世界上僅有的幾種寬體客機之一,也是我國目前能無障礙接觸完整資料的唯一一種此類飛機。同樣,米-26也還是世界上最龐大的直升機,它們對我國的借鑒意義,還是值得費一些心思的。
不過目前這兩種飛機引進生產的消息還過于撲朔迷離,在即將到來的珠海航展上,我們可以期待聽到更多的消息。觀察者網軍事頻道將會派出采訪團隊深入珠海一線為您帶來一手信息,敬請期待。
責編:xwxw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airportsnew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