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經濟帶 民航先行之青海篇
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構想,已在古絲綢之路沿線的各個國家和地區,特別是在我國西部五省區激起波瀾。作為絲綢之路重要節點的青海省,也因此從一個位于“世界屋脊”的高原省份站到了開放前沿。在2014年這一戰略開始落地的重要年份,青海省正在不斷謀劃,逐步落實,以積極而又務實的姿態融入其中。
高山、盆地與河谷相間的地形大勢構成了青海省獨特的高原風貌。青海雖風光優美,資源豐富,但人口稀少,地區之間的生活水平差異較大。眾所周知,社會與經濟的發展離不開交通;而針對青海省的特點,交通建設當是民航先行。自2010年開始,青海省加快建設機場步伐,搭建了安全、快捷、便利的空中交通網絡,為青海的改革開放創造了有利條件,更為“絲綢之路經濟帶”架起了“青海道”的空中走廊。
復興:千年古道今日煥發新光彩
全長7000多公里的古絲綢之路是一條橫貫亞洲、連接歐亞大陸的著名古代陸上商貿通道,南線途經青海(今民和官亭—樂都—西寧—張掖為南線構成部分),曾經盛極一時,形成了赫赫有名的“青海道”。當絲綢之路北、中道因戰爭而中斷時,作為南道中的重要部分,“青海道”發揮了無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在歷史的長河中,它不但“拴住”了經濟,還凝聚著文化。新華網曾刊文稱:“在沙漠還沒有讓位于大海,駱駝還沒有讓位于船只之前,絲綢之路上走動的都是文化,而‘青海道’恰恰是這條路上一個火紅的‘中國結’。”可見,青海在歷史上不僅是通往西域和南亞的貿易通道,也是絲綢之路上東西方貿易、文化交流的重要支點和中轉站。
“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構想提出以后,青海全省上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帶領下,深入研究融入途徑,努力使“絲綢之路經濟帶”成為其向西開放的主陣地和推動全省經濟發展的新增長極。今年伊始,青海省政府就決定成立以省長郝鵬領銜的“青海省融入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協調領導小組”。隨后的1月19日,在青海省十二屆人大三次會議上,郝鵬更明確提出了“要努力把青海打造成新絲綢之路的戰略基地和重要支點”的目標。
“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青海具有特殊的地理優勢和文化特色,是貫穿南北絲綢之路的橋梁和紐帶,是中國聯通南亞、中亞各國的重要走廊和通道,是承接國內東部產業轉移,發展絲綢之路外向型經濟最穩定、最理想的一個區域。”青海省副省長馬順清進一步解析了青海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的重要地位。
機遇:以更務實的姿態融入“絲路”建設
青海融入“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初步定位,得到了國家發改委西部司副司長歐曉理的贊賞。這位長期從事西部開發工作并參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總體設計的專家表示,青海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融入”的姿態顯得既實在,又親切。
青海省社科院副院長孫發平認為,盡管改革開放、西部大開發以及國家對藏區的扶持大大地帶動了青海省經濟發展,但青海與東部地區的差距仍在拉大,特別是開放型經濟一直在低水平、低層次中徘徊。而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將成為未來青海省向西開放的主渠道和新的經濟增長引擎。青海省應發揮好自然資源富集、生態環境獨特、民族文化多元、交通環境日漸通暢的優勢,在與沿線國家的交流合作中,在商貿物流、文化旅游、人文交流、先進制造、現代農牧業、資源能源等領域大有作為。
青海省委黨校經濟學教授王蘭英指出,在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增強交通經濟帶的“暢通性”對于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青海南通川藏、西接新疆、東臨甘肅,自古以來就是通往東南沿海和西南、西北地區的綜合運輸大通道和綜合交通樞紐。據統計,2013年末,青海省民航通航里程62820公里;鐵路營運里程1856公里;公路通車里程7011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228公里。此外,還有不少正在和即將建設的各類交通項目。“這些都將進一步完善青海的交通網絡,使其成為西北地區和‘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交通樞紐和十字要沖。”孫發平說。
突破:在青藏高原插上中國民航的旗幟
相比公路和鐵路,民航項目建設具有投資少、見效快的特點。青海省的面積為72.23萬平方公里,居全國第4位,主要城市之間距離均在500公里以上,這在客觀上非常有利于民用航空的發展。改革開放30多年來,民航業的發展加快了青海對外開放的步伐,縮短了與發達地區乃至世界的距離。以西寧到玉樹為例,公路交通得花14個小時,而且路途顛簸,風險系數高。“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因為公務原因在往來玉樹途中出車禍犧牲的政府干部就有二三十人。”一位曾在玉樹工作過的干部告訴記者,“現在好了,自從玉樹通航班后,從西寧飛過去只需55分鐘,既安全又便捷。”
據青海省民航建設協調辦公室(下稱“民航辦”)副主任石少峰介紹,該省“絲綢之路經濟帶”航空通道建設的發展思路可以用16字概括,即“建設打底,航線主導,物流跟進,通航輔助”。具體包括:將建設高原區域中心樞紐,開通南亞、歐亞航線;全力拓展國際(地區)業務,采用空鐵聯運立體交通模式;依托西寧機場的中心機場優勢,積極打造集物流園區體系、物流運輸平臺、物流信息平臺和倉儲、運輸、配送、交易及配套服務功能于一體,輻射全省、連接外地及周邊省區的現代化綜合航空物流基地。
民航在青海的發展,縮小了省內地區間的差異,改善了投資環境,拉動了經濟增長。特別是在2010年玉樹抗震救災中,民航更是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地震災害發生、通信和道路一度中斷的時候,救災物資的輸送和傷病人員的轉移全靠飛機。那時的玉樹機場,成為進出災區的重要生命通道,被民航局局長李家祥稱為“中國民航插在青藏高原的一面旗幟”。
在此背景下,青海民航的發展有了新突破,生產增幅保持高位。2013年全年,西寧機場保障運輸起降3.1萬架次、旅客吞吐量345萬人次、貨郵吞吐量2.1萬噸,航空加油達6.6萬噸,同比分別增長20.8%、21%、31.3%、22.2%,各項指標均高于全國和西北地區平均增幅。其中,西寧機場年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300萬人次,全年完成323.6萬人次。2014年,青海主要運輸生產預期指標是:運輸飛行起降3.7萬架次,旅客吞吐量達415萬人次,貨郵吞吐量達2.5萬噸;空管保障起降3.4萬架次;航空加油量達8萬噸。以上指標同比均增長20%以上。
發展:“一主八輔”計劃正在實施中
民航的發展給青海省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也得到了青海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青海省委、省政府多次與民航局、民航西北地區管理局(下稱“西北局”)協調解決青海民航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的重大問題。省政府還出臺了促進民航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將發展民航業作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今年前9個月,省領導就已到機場視察過8次了。”青海機場有限公司總經理魏博平說。
魏博平向記者介紹了青海機場的整體情況。2009年前,青海只有西寧和格爾木兩座機場;在短短幾年間,已新建了數座機場。其中,西寧機場是國內4E級干線機場,在2013年7月完成二期改擴建后,跑道長3800米、寬45米,可滿足大型飛機如空客A330及其以下機型起降需求;二期候機樓面積達4.2萬平方米,可滿足年旅客吞吐量800萬人次的需求。2009年~2013年,青海機場公司連續5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長速度,在全國機場公司中名列前茅。目前,西寧機場開通航線51條,通航城市達38座,除蘭州、哈爾濱之外,實現了全國“省會通”。而在“十二五”末,青海機場將實施以西寧機場為主,玉樹、果洛、德令哈、格爾木、花土溝、祁連、黃南、青海湖機場為輔的“一主八輔”發展計劃。
“這些成績得益于青海地方政府與民航局良好的協調溝通機制,給機場的發展創造了非常好的環境。”青海機場有限公司黨委書記巴麻仁欠說,“西北局在航線、航班開辟,以及航權時刻審批等方面都給予了我們一定的政策傾斜。”
同時,巴麻仁欠還說,為突破人才發展瓶頸,青海機場公司啟動了“雙百人才”培養工程。即從2014年開始,利用5年時間,將100名中層和基層管理人員培養成為具備戰略思維、勇于創新、善于經營、精于管理的中高層“管理人才”,將100名忠誠敬業、文化基礎好、擁有強烈發展意愿的員工培養成為具備一定綜合管理能力的“潛質人才”。
石少峰透露,現在省里已在規劃“十三五”戰略,屆時青海將有1座區域中心機場、10多座支線機場。
民航青海安全監督管理局副局長梁軍稱,青海省的民航工作會級別很高,主管民航的副省長都會出席;民航每年的發展計劃都會在年初上報省政府。在他看來,青海民航的發展地位應該是以西寧機場為中心,支撐西安咸陽機場,打造高原樞紐機場。
記者在石少峰的辦公室里看到,自2010年底民航辦成立以來,省級領導予以批示的文件就裝了滿滿一大盒,疊起來有10厘米厚。“省長經常直接給民航辦作批示指導具體工作,民航辦也可以直接給省領導發專報”。省領導對民航的重視,從石少峰拿出的文件夾就可見一斑。僅今年1月~9月,關于民航的批示文件已超過40份。
協力:攜手共建“青海道的空中走廊”
民航局的政策支持和青海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直接調動了青海各地方政府發展民航的積極性。以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為例,就已經有了格爾木和德令哈兩座機場。德令哈機場于今年6月16日竣工通航,為柴達木盆地的循環經濟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而1996年復航的格爾木機場這幾年更是在大踏步前進。2013年,格爾木機場已累計完成航班起降1167架次、旅客吞吐量101321人次、貨郵吞吐量511.1噸,同比分別增長7.96%、12.49%和85.85%;2014年前8個月,該機場累計完成航班起降1008架次、旅客吞吐量84493人次、貨郵吞吐量487.2噸,同比分別增長24.60%、20.46%和75.44%。
青海機場有限公司格爾木機場分公司副總經理韓志杰說:“格爾木到西安、成都的客運量均很多,淡季不淡,旺季更是提前一周都買不到票,平均客座率在83%以上。而本地特產枸杞和玉礦石走向全國,也需要依靠民航運輸。”格爾木還是高原試飛的理想機場,“現在安裝了盲降系統,能提高安全裕度,為以后長跑道安裝盲降系統進行試點”。
格爾木位于巍巍昆侖山腳下、柴達木盆地南端。格爾木市副市長眭曉波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這里是絲綢之路‘青海道’的重要節點,也是我國西部交通的戰略樞紐。市里將積極爭取口岸開放,繼續開辟更多的航線。”
石少峰在談及格爾木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的規劃時表示,格爾木今后將陸續開通到西藏、甘肅、新疆等地的航線,結合其地面交通樞紐,在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陸路口岸(二類),建立國際物流出口基地,“使之成為青海西出絲綢之路的重要航空口岸和面向全國,重點輻射西藏、新疆的區域性國際物流出口”。
與此同時,青海幾大在建機場也在緊鑼密鼓地施工中。今年11月21日,花土溝機場飛行區及空管工程驗收會召開,機場飛行區工程成功通過初步驗收,預計明年6月將通航。7月23日,在海北藏族自治州祁連縣民用機場建前工程開工奠基儀式上,縣長龍永勝代表祁連縣四大領導班子作出承諾:“我們要將機場建設作為祁連具經濟社會發展的一件大事,全力以赴支持和推進項目建設,全方位做好服務、配合、落實工作,確保機場建設如期竣工。”可以說,他的表態傳遞了青海各地方政府的聲音和態度:積極參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攜手搭建“青海道的空中走廊”。
共進:讓運輸航空和通用航空“兩翼齊飛”
2011年,青海省首家國有航空投資企業青海航空投資有限公司成立。青海省委、省政府設立了青海航空運輸發展專項資金,已購買了4架飛機(2架空客A319、2架空客A320)。青海省政府副秘書長侯鵬寧曾表示,要推進“一主八輔”機場建設與青海航空的統一協調發展,成立省屬航空公司,以增強青海省民航發展的后勁兒。
3年多來,青海航空深化與東方航空、中國聯合航空的合作,探索航線開辟新機制。2013年,其共執飛航班3578架次航班,旅客吞吐量達41.7萬人次,貨郵吞吐量達2700噸,平均客座率達74%,已占到西寧機場市場份額的13.9%。
民航青海安全監管局副局長葛小飛在今年初召開的民航工作會上稱,將大力推進青海航空項目,要在航班時刻、運營補貼等方面繼續加大對青海航空的支持力度,積極協調飛機引進、航權審批、運營協議等工作。
除了運輸航空以外,青海省也有發展通用航空傳統項目的市場基礎和新興項目的市場潛力。去年8月,由中國飛龍通航、青海國投和青海航投三方共同投資組建的青海飛龍通用航空有限公司填補了國內高原通航企業的空白,對于青海省完善交通運輸體系,實現運輸航空和通用航空“兩翼齊飛”具有重要意義。青海飛龍總經理殷志剛介紹,該公司在今年夏天開展青海湖旅游觀光業務,在8月3日~30日的22個飛行日載客900人,空中游覽前景看好。但他也提出面臨著不少困難,高原通航機型的缺乏首當其沖。“青海省只有7%~8%的面積在海拔3000米以下,我們看了國內外上百種飛機,至今沒選到特別合適的機型”。
“用大飛機難以提高客座率,而符合高原運行安全標準的小飛機又極少”。梁軍也認為,無論是發展通勤航空還是支線航空,都缺乏經濟適用的機型。侯鵬寧則表示,自然環境惡劣、適用機型短缺、專業人才匱乏等原因,導致青海發展通用航空成本較高,希望能得到民航局等有關方面的支持。
對此,葛小飛提出,要結合青海實際,加快通用機場布局規劃,加快通用機場建設步伐;積極爭取通用航空補貼政策,加大對通用航空服務的推介力度,爭取地方政府將通用航空服務納入社會公共服務產品采購范圍;借鑒內蒙古阿拉善通勤航空試點模式,為通用航空企業提供政策咨詢,引導通用航空健康發展。
今年9月25日,中國民用航空局在西安召開了“絲綢之路經濟帶”國際航空運輸研討會。會上,民航局副局長王志清指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互聯互通,依賴于高效、便捷交通方式的支持。促進西部地區的民航業發展,推進我國西部重點城市與中亞、西亞乃至歐洲地區航空運輸的互聯互通,是落實國家戰略的重要舉措,民航應該成為先行者和主力軍。
作為這一經濟帶組成部分的青海省,若要成為新絲綢之路的綠色通道、戰略基地和重要支撐,發展民航的步伐還要加快,這已是省內上下達成的共識。借新絲綢之路的春風,青海民航迎來了新的歷史機遇,大美青海必將乘勢飛翔!
責編:xwxw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