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J21飛機11年適航審查路
自2003年起,中國民航舉全國之力,從無到有地組建起一支適航審查隊伍,首次嚴格按照國際標準對一款國產噴氣式飛機進行適航審查。其間,我國民航運輸類飛機審定中心——民航上海航空器適航審定中心——成立,中國民航運輸類飛機第一支專職適航審定試飛隊伍組建,局方試飛員“把危險科目都飛個遍”,在試飛中完成了中國民航史上多個“第一次”,填補了多項國內適航審定試飛空白,為中國商用飛機產業的發展與空中飛行安全奠定了堅實基礎。
中國民航于2003年3月受理了ARJ21-700飛機型號合格證申請。從當年9月正式開展適航審查工作,到2014年12月30日中國民航局向中國商飛頒發ARJ21-700飛機型號合格證,已經經歷了11年3個月。走過這條歷時11年多的艱苦曲折適航審查路,中國民航用嚴格的國際標準向世人證明了這款國產民機的安全和可靠。
“飛機設計制造也好,適航審定工作也好,都是要懷著對生命的敬畏之情,抱著對人民負責、對歷史負責的態度才能從事的事業。”中國民航ARJ21-700飛機型號合格審查組組長沈小明這樣對記者說。
為公眾飛行安全設“地板”
適航審查是政府對新型號飛機按照適航標準進行的審查,是通過對航空器安全性設計的批準來履行對公眾安全負責職責的一種政府監管制度。通過審查后,政府將頒發“型號合格證”(即TCType Certificate),表示此款飛機的安全性設計符合適航標準規定的“最低安全性要求”,這是給航空器的安全性能鋪設的“地板”。飛機的安全性能只能比這一標準更高,而這個標準也可以說是政府確保飛機安全的“紅線”。
中國民用航空局是按照中國民用航空規章第25部《運輸類飛機適航標準》(簡稱“CCAR-25部”)的要求對ARJ21-700飛機進行型號合格審定的。法律賦予中國民航適航審定部門要代表國家、代表公眾行使這份權力,保障民用航空安全,確保國產民機安全地翱翔藍天。
正是因為這份神圣的職責所在,中國民航的適航審查隊伍用了超過11年的時間開展對ARJ21-700飛機的審查。
舉全國之力組建審查“國家隊”
在2003年的中國,一個從未真正發展過民用航空制造業的國家,要組建一支適航審查隊伍,其難度可想而知。
受理了ARJ21-700飛機型號合格證申請后,中國民航便舉全國之力,從民航幾大地區管理局、航空院校、科研單位中抽調適航審定專家組成ARJ21-700型號合格審查組。這支隊伍在業內被稱為“國家隊”。這支隊伍人數最多時有80多人,平時保持在60人左右。就是在這樣的艱難中,中國民航開始了第一次嚴格依照國際標準CCAR-25部對一款國產噴氣式飛機進行適航審查。
隨著ARJ21-700飛機研發的進一步深入,為加強航空器適航審定工作,滿足我國民用航空制造業發展的需要,尤其是滿足ARJ21-700飛機項目適航審定工作的需要,2006年底,民航總局決定組建我國民航運輸類飛機審定中心,承擔民航運輸類飛機項目適航審定的技術支持工作。在上海審定中心成立后,又從民航運輸類飛行員中選拔了3名政治素質過硬、駕駛技藝高超、具有工程背景、英語流利的飛行員作為試飛員進行出國培養,組建起中國民航運輸類飛機第一支專職適航審定試飛隊伍。而此前,在我國適航審定系統中,試驗飛行是一張白紙。
審批報告厚度“10層樓”
“2014年12月26日21時21分,ARJ21-700飛機型號合格審定委員會(TCB)最終會議決議:同意頒發ARJ21-700飛機型號合格證!”那天夜里,很多ARJ21-700飛機參研參試的工作人員都收到了這樣一條短信。盡管他們不是在會議現場得到這個好消息,但拿著手機的他們無論身在何處都激動地互相轉發、分享喜訊。
如果了解從2003年9月ARJ21-700飛機的適航審查工作啟動開始,審查組是經歷了怎樣的11年才完成對該款飛機的型號審查的,就能體會那一刻與ARJ21相關的人們得知同意頒發型號合格證時的激動心情。沈小明告訴記者,按照工作程序,審查組僅召開各類專題審查會議和現場辦公會議便多達2380余次。如果除以11年零3個月的時間,平均每1.5天就要開一次會。記者在2011年、2012年都參加過審查組的現場辦公會。這種會議,在外行眼里往往就像“吵架”,專家們吵的內容也許是對適航條款的不同理解、也許是對審查過程中問題的不同解決方式,但最終吵的一定是如何確認航空器的性能安全、可靠。
型號合格審查這11年,審查組依照審定要求、審定計劃,對照審查條款“逐條逐項”的進行審查、試驗。“逐條逐項”說起來簡單,操作起來卻異常困難。“標準是美國人制定的,但是卻沒有告訴你如何操作”。如何符合標準?數據的確定、分析結論的驗證、技術的實現,都要靠試驗人員一一摸索。沈小明把自己比作“生產隊長”,適航條款好比文件要求。他說,“我向隊員們派工,告訴他們按照文件要求‘認真干活、精耕細作’,可是具體如何才能算精耕細作呢?實現的路徑是什么?”這就需要審查人員根據適航條款的籠統表述,“摸索”出具體的、合適的驗證方法,并收到符合的驗證效果,“正如摸索出秧苗的間距是多少就算精耕細作一樣。”
對于一個條款的審查工作就可能費九牛二虎之力,想象一下在型號合格審定的11年時間里,審查組共檢查了300項地面試驗,審查和批準了243個試飛項目、1301個試飛點的審定試飛大綱。此外,審定試飛累計761架次、1141小時57分鐘,審查和批準的符合性驗證報告達3418份,共計30多萬頁,厚度達30米,相當于10層樓那么高。
把危險科目全部飛個遍
為確保審查的嚴格性和驗證的充分性,ARJ21-700的局方試飛科目數量為申請人表明符合性試飛數量的80%,大大超過了國際上30%的比例。“把危險科目都飛個遍”是局方試飛員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使然。公眾的利益高于一切,局方必須完全確認飛機的安全與可靠。2012年2月29日,民航局第一位專職試飛員張放登機完成ARJ21-700飛機的第一個局方審定試飛科目——空速校準的審定試飛。自那天起,直到2014年12月16日完成功能與可靠性試飛——局方審定“最后一飛”,局方試飛一共進行了34個月。
在這34個月的時間里,局方試飛員張放、趙志強、張惠中和試飛工程師揭裕文、張彤、張海濤、徐駿馳、屈展文一直奮戰在ARJ21-700飛機審定試飛的第一線。他們拿下了失速速度、大側風、自然結冰、模擬冰型、振動以及抖振邊界、最大剎車能量等多個國際公認的高風險試飛科目;他們上高原、飛盆地,在零下43攝氏度的海拉爾斗嚴寒、在長沙47攝氏度的客艙中戰高溫;他們一次次飛入云端尋找結冰云,甚至飛越大洋到北美,在試飛中完成了中國民航史上多個“第一次”,填補了多項國內適航審定試飛空白,為中國商用飛機產業的發展與空中飛行安全奠定了堅實基礎。
以失速試飛為例,這是我國噴氣式客機首次嚴格按照CCAR-25部要求實施的失速試飛。僅此一個科目,局方試飛員便飛了一個半月,累計飛行40架次,共87小時14分鐘,完成局方審定失速試飛中所有試飛科目的190個試驗點。失速試飛是ARJ21適航取證試飛最重要的科目,屬一類風險科目。失速試飛技術要求高、難度大、風險高,世界上很多空難都是由失速引發的。試飛員在試飛過程中必須將飛機性能的邊界數據全部飛出來,這種情況航空公司的飛行員也許一生也不會碰到,而試飛員則要刻意去飛到這種臨界狀態。在這項科目審定試飛中,局方試飛員趙志強一人完成其中六成以上的任務,被大伙兒親切地喚作“失速哥”。
試飛小組組長張放說,通過ARJ21-700飛機局方審定試飛,試飛團隊了解了飛機的各項性能指標和操縱特性,檢查了飛機各個系統的功能,也發現了可能存在的問題,試飛團隊的能力和作風都得到了鍛煉。據不完全統計,他們通過審定試飛為ARJ21-700的設計優化提出了近千條建議,有效地消除了潛在安全隱患。
“探路”國產大飛機適航審查
ARJ21-700審查時間跨度這么長,很多審查組成員從審查之初就進入項目,過了退休年齡還在“超期服役”,比如ARJ21-700型飛機型號合格審查組第一任組長吳堅,已在2012年退休,卻還在為ARJ21項目傾力奉獻。吳堅多次告訴記者,ARJ21-700對于中國民機制造業、中國民航適航業而言都不僅是一款民機產品,更重要的是通過這個項目探索出了一條路。ARJ21飛機就是國產大飛機的“探路者”,中國民機制造和適航初步探索了一條“自主研制、國際合作、適航為準”的民機技術路線,為C919大型客機項目順利推進開辟了道路,創造了有利條件。
沈小明說,11年來,通過ARJ21-700這個項目,中國民航適航審查隊伍在艱苦的審查工作中磨煉,摸索出CCAR-25部相應條款的試驗方法,打破了技術封鎖,完成了局方審查任務,保證了飛機的性能安全。通過ARJ21-700這個項目,中國民航適航審查積累了很多很好的經驗,對于以后的大飛機等各種型號的飛機適航審查很有信心。同時,他們向進行“影子審查”的美國聯邦航空局(FAA)表明了中國民航局在運輸類飛機適航審定方面的能力,并探索出了一條既保證審定質量,又不妨礙項目進度的行之有效的適航審定道路。
2014年12月30日,民航局局長李家祥在京向中國商飛董事長金壯龍頒發了型號合格證,向世界宣告中國民機制造迎來一個新的里程碑。頒證前,李家祥一行乘坐ARJ21-700飛機從上海飛抵北京。李家祥表示,他搭乘國產新支線飛機就是為了向世人證明,經過中國民航適航審查的ARJ21-700飛機是安全可靠的,廣大旅客是可以放心乘坐的,“民機發展、適航先行”。他還說,通過這11年對國產ARJ21-700飛機艱苦而認真的適航審查,我國民航的適航審定能力得到了質的提升,這為接下來做好國產大飛機的適航審查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責編:xwxw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