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媒體聚焦復興空難:重創之中見兩岸人性關懷
2月5日,臺灣的宗教公益團體在臺北市第二殯儀館所設的靈堂外設置關懷站,并為逝者助念安魂。2月4日臺灣復興航空客機墜河空難事故造成大量人員傷亡。中新社發 路梅 攝
臺灣復興航空4日發生空難,導致數十人死亡,多人受傷、失蹤。境外華文媒體稱,災難再次具體而微刻劃出兩岸交流越頻繁,生死存亡意外無形中把兩岸同胞的命運牽系在一起的現實,從而實現人性關懷。為此,向不幸罹難的同胞家屬致哀,也向避免飛機撞上人口稠密區大樓的機長、副機長致最高敬意。
臺灣《聯合報》6日社論表示,歷經一場驚心的空難,仍有十多名旅客列在失蹤名單,臺北市、新北市和臺灣軍人的聯合搜救工作仍在進行。這個不幸事件,讓臺灣政壇噪音降低了聲量,臺灣民眾或許也能在這個憂傷的片刻學習同情與安慰。
臺灣不是一個易于沉淀的社會,每天都有爭辯不完的政經社會議題,任何事情總要假設是有“壞人”在背后操縱;然而,像這種迅雷不及掩耳的空難,豈有簡單的責任歸屬?這次,朝野政黨立即宣布暫停“立委”補選的輔選活動,強調一切以救災為先;雙北市府在救援工作上也都不分彼此,分進合擊,這些都是值得正面看待的發展。
但更重要的,其實是臺灣社會如何散發關懷與愛,去幫助兩岸受難家庭度過難關;包括網民以正向態度而不是酸言惡語交換意見,也都有助于大家的集體療愈。有人在第一線救難,有人在第二線支持,無法參與的人則提供精神支持。在這種時刻,唯有同理心能夠止痛。
由于飛機上有31位大陸赴臺灣觀光旅客,習近平、李克強都關切事件進展,指示相關部門與臺灣聯系,愿對臺提供必要協助。
美國《世界日報》當地時間5日社論表示,災難再次具體而微刻劃出兩岸交流越頻繁,民間來往越密切,生死存亡意外無形中把兩岸同胞的命運牽系在一起的現實;能拋開政治藩籬,互相提攜照應,是人道和人性應有的體現,我們樂見這類良性互動。
臺灣《中國時報》6日報道稱,復興航空班機墜落基隆河,正副機師遺體昨天凌晨被從首當其沖的機頭內拉出。檢方證實,2位殉職機師廖建宗和劉自忠遺體仍呈緊握操縱桿的姿勢,以及雙腿為了施力,在飛機撞擊一瞬間完全骨折的狀況分析,廖、劉在最后一刻仍試圖控制飛機,讓傷亡減到最低,檢方形容2人“真的非常盡責!”
臺灣《聯合晚報》5日文章稱,飛安事故的調查需要抽絲剝繭且費時,才剛結束復興航空的特檢,就發生事故,的確有檢討必要;復興航空的內部管理有加強空間,“民航局”要以最高標準與規格看待。
分析認為,飛安是航空業信奉的最高準則,事故原因還要等黑匣子解讀后,才能拼湊出答案。事故發生的原因絕非單一因素造成,涉及多項層面,最重要的是改進所有可能潛藏的缺失,每個環節都要相互緊扣。
生命無價,飛安不能妥協,“政府”、航空公司不能有一絲松懈,臺灣已經禁不起再有一次的意外發生,希望每個人都能“快樂出門、平安回家”。
美國《星島日報》6日社論指,去年以來,接連發生空難。至少可以發現幾個方面的避禍要項。一是必須具備適合安全航空的空域條件。二是必須具備適合安全航空的氣候條件。三是必須具備適合安全航空的客機條件。四是必須具備適合安全航空的機師條件。
《世界日報》表示,坐飛機還安全嗎?依德國2013年發布的統計,近四年航空業每10億公里的里程,只有0.3人受傷,而火車同樣里程受傷者達2.7人、汽車更高達276人。科學評斷上,航空仍是最安全的交通工具。我們當然不必因噎廢食,但如有人謀不臧就須揪出,全民拒絕這種“天有不測”的風云和禍福。
責編:xwxw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