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飛行員稱德翼副駕駛員或因艙內失壓失去意識
失事德翼調查人員在獲得24日4U9525航班的第一個黑匣子后,初步判斷系副駕駛在機長出倉后,主動操縱飛機下降,他似乎想摧毀客機。年僅28歲的德國籍副駕駛盧比茨,2013年9月開始上崗,患有抑郁癥和疲勞綜合征。
不過,國內多名直飛空客與波音大飛機的民航一線飛行員則認為“自殺行為”的可能性較小。一名中國民航科學技術研究院專家告訴《財經》記者,調查已知,一名飛行員出去后,不能從外側打開艙門是調查中的關鍵,艙門打不開有可能是人為原因,也有可能是艙門設計本身存在缺陷。調查人員判斷副駕駛在飛機撞山時心跳與呼吸比較平穩,“假如他是去自殺的,當馬上就要撞山時,他的心情能是平靜的嘛?所以這更像是機艙內失壓導致飛行員失能”。
有國內飛行員判斷,機艙內失壓導致飛行員失能,飛行員的手臂或者身體在無意識狀態下碰到操縱桿,使得飛機從30000英尺降至100英尺,從而失去了對飛機的控制,最終撞上阿爾比斯山,釀成慘劇。
快速釋壓和緊急下降的檢查單是飛行員需要記憶的檢查單中最長的,因為快速釋壓是飛機中幾乎最嚴重的緊急故障。
在高空運行中,客機容易因為艙門破裂、擋風玻璃脫落、金屬疲勞、炸彈爆炸等造成艙內失壓。人體在失壓狀態下因缺氧而導致疲勞、頭痛、視力減弱乃至虛脫、昏迷。
2005年8月,一架失去聯系的737飛機飛進希臘領空,希臘空軍緊急起飛將其攔截,空軍飛行員吃驚地發現,飛機的風擋已經結冰,飛行員歪倒在座椅上,后來,這架塞浦路斯波音737客機朝埃維亞半島上的一座山上撞去。載有121人,沒有生還者。當時也判斷,災難可能是由于機艙氣壓驟減。
飛機在高空運行中出現失壓狀態,飛行員與乘客需要迅速佩戴氧氣面罩,飛得越高,留給人的反應時間就越短。國內飛行員在飛行中,一般要求10秒內戴面罩。
海南航空飛行員榮毅判斷,此次德航空難很有可能是駕駛艙內出現了慢失壓,飛行員漸漸失去意識后,手臂或者軀干碰到了操縱桿,使得飛機迅速下降。他猜測,有可能是艙門在空中開啟了一點縫隙,工作人員沒發現。高壓缺氧狀態下容易突發疾病,飛行員在高空中出現低血糖、腦梗、心肌梗塞等突發疾病,也可能使其失能,“這都是不可預測的”。
據國際民航組織統計,已發生的飛機事故中75%與人的因素有關,主要涉及飛行員、空管人員、地面維修人員。其中,因飛行員個人的誤操作或者緊急狀態下的錯誤判斷導致的事故占70%左右。而所有錯誤判斷與操作的背后,往往與航空公司的運行管理有關。
應急程序檢查單與操作手冊是民航飛行員在飛行中必備的物品,是針對飛機飛行中可能遇到的緊急情況的常規應對策略,二者加起來少則幾百條,多則上千條。根據不同機型和所在航空公司,內容也不同。
“機務維修人員、飛行員、管制員因疲勞工作而導致的誤操作,或者緊急狀態下的錯誤決定,維修手冊或者飛行手冊存在漏洞,甚至飛機設計本身潛在的缺陷等,都容易導致大事故的發生。”中國民航飛行學院副教授楊家忠說。
盡管有數百甚至上千條操作說明與緊急處置程序,然而這些條文式的操作說明往往只是針對單一情況而設定,無法預演飛機在高空飛行中的復雜環境,“飛行員的經驗與機組的配合尤為重要”。
“最危急的情況就是艙內失壓了,如果反應不及時就是致命的。”榮毅表示,避免艙內失壓需要起飛前地面人員對機體進行全面細致的檢查。在飛行中,飛行員也需要留心艙內一切不正常狀況。而在駕駛艙內,所有重大的決定都是由機長來做出的,副駕駛沒有決斷能力,只是配合機長完成操作。
目前,失事德翼調查組對飛機撞山墜毀的原因描述也還停留在“涉嫌”與“可能”,,調查人員正在搜尋第二個黑匣子以及其他的相關殘骸與證據。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