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部委發文推進臨空經濟示范區建設 一二線大機場入圍希望大
在地方掀起機場建設熱潮后,地方圍繞機場建設臨空經濟區也隨之鋪開。
國家發改委、民航局近日發布關于臨空經濟示范區建設發展的指導意見。意見指出,臨空經濟區是依托航空樞紐和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提供高時效、高質量、高附加值產品和服務,集聚發展航空運輸業、高端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而形成的特殊經濟區域,是民航業與區域經濟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相互提升的重要載體。
貴州省社科院城市經濟研究所所長胡曉登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臨空產業主要有兩大塊,包括人的服務產業鏈和物的服務產業鏈,兩塊產業鏈都很長,比如物流方面,臨空經濟區是一個集散地,可以發展分包、中轉、批發等業務,目前國內外大的機場都形成了豐滿的業態。
因此,選擇若干條件成熟的臨空經濟區開展試點示范,有利于發揮比較優勢、挖掘內需增長潛力、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增強輻射帶動作用,對于促進民航業發展、優化我國經濟發展格局、全方位深化對外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為推動臨空經濟示范區健康有序發展,兩部委特提出了該發展意見。意見指出,臨空經濟示范區包括航空港經濟綜合試驗區、航空經濟示范區等類型。申報設立臨空經濟示范區應符合一系列條件。
例如,臨空經濟示范區原則上在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或者其他區位優越、物流便利、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大城市布局。臨空經濟示范區所在地機場年貨郵吞吐量應在10萬噸以上或年客流量1000萬人次以上,空域條件較好,現代交通運輸體系較為完善,便于開展聯程聯運和陸空銜接,有一家以上的基地航空公司或若干家大型物流公司入駐;適當考慮通用航空基礎好、航空制造業發展潛力大的地區。
一般而言,一二線大城市的機場無論是客流量還是貨郵吞吐量都比較大,也只有運量大的機場,建設臨空經濟區才會發揮更大的作用。
民航局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年旅客吞吐量1000萬人次以上的機場為24個,與上年持平,完成旅客吞吐量占全部機場旅客吞吐量的76.2%;北京、上海和廣州三大城市機場旅客吞吐量占全部機場旅客吞吐量的28.3%。
中國民航大學航空運輸經濟研究所所長李曉津分析,不同地區、不同的經濟發展水平,機場所帶動作用是不同的。越是經濟發達地區,機場帶動系數越大,比如上海是全國最高,為 1:14(即民航收入一元可以帶動14元的相關產業),北京約1:12,天津約為1:7.7,遼寧約為1:6,成都是1:5.5。也就是說,經濟越發達,對高品質 的快速運輸,包括貨物和旅客的運輸需求就越強烈,機場的帶動作用就越明顯。
相比之下,目前國內一些中小機場,人流量本身就比較小,尤其是一些支線機場,一天才幾個航班,在此基礎上發展臨空經濟作用就很有限。
實際上,除了客流量,現有的產業基礎也十分重要。意見提出,臨空經濟示范區所在地機場周邊現有產業園區基礎良好、特色突出,產業結構合理、臨空指向性強,基礎設施和管理服務體系比較完善,周邊貨運集疏運網絡系統與機場貨運能力匹配,有利于承接與集聚發展相關產業。
臨空經濟示范區將發展哪些產業?
意見提出,要依托航空貨運網絡,發揮產業和市場優勢,積極引進發展航空設備制造及維修、電子信息等高端制造業,發展壯大航空物流、專業會展、電子商務等現代服務業,促進專業化分工和社會化協作,打造各具特色的產業集群,推動產業創新升級,形成以航空運輸為基礎、航空關聯產業為支撐的高端產業體系。
業內人士分析,臨空經濟區發展的產業必須是有利于發揮機場優勢的產業,因此,一般選擇重量輕、體積小、價值高以及具有高新技術的產品,通過航空運輸的方式運達銷售地。例如,鄭州空港經濟區剛好抓住了產業梯度轉移的時機,給富士康做配套,富士康主要做手機,手機的時效性很強,飛機運輸很有優勢。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