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誰是亞洲第一航空強國?
資料圖片
【編者按】中國和日本哪個國家航空技術水平更高呢?這個問題確實讓人非常感興趣,通常來說,日本作為世界第二強大的技術大國,給人一個航空技術也應該非常厲害的印象,作為二戰的戰敗國,日本一度被美國禁止從事與航空工業相關的科研與生產。朝鮮戰爭爆發后,美國迅速解除了對日本航空工業的禁令,并給予大力扶植。日本由此獲得了美國轉讓的大量技術及改型、檢修和轉包生產訂單,航空工業發展逐步邁入正軌。
“看起來很美”的日本航空工業 其實“基礎不牢且敗絮其中”
毋庸置疑,日本航空工業曾經擁有輝煌的過去,二次大戰時期研制的“零”式戰斗機曾在太平洋戰場初期叱詫風云,戰后日本還曾經率先成為亞洲首個制造大型客機的國家,但經驗的欠缺讓日本在民用航空市場栽了跟頭,20世紀70年代,在YS-11客機遭遇慘敗后,日本政府不得不調整航空工業的發展戰略,三菱重工、富士重工、川崎重工、新明和等日本企業很快發展成為世界級民用飛機部件風險合作伙伴和國際一流轉包生產商。此外,以石川島播磨重工業公司為代表的日本航空發動機以及機載設備和系統制造企業也借助轉包生產與國際合作,在較短時間內迅速提升了自身的技術水平。
到上世紀90年代末,在大型客機制造方面,日本企業參與了從波音737到787的所有項目,并在767和777項目中分別占有15%和22%的份額,在波音公司最新的787客機上,日本承擔了近三分之一的生產份額,在發動機領域,川崎重工在羅羅公司的遄達900項目中占有6%的份額,同時還參與了GE公司CF34-8C的研制。通過多年的轉包生產,日本在諸如復合材料制造、航空零部件生產等領域的單項技術已不容小覷,在國際民機生產和協作方面,日本要明顯優于中國,其航空外包生產的總產值數倍與我們,但日本航空工業的命門是在飛機研制的綜合實力上有明顯欠缺,簡單講日本就是個“偏科嚴重的學生”。
有分析認為,航空基礎研究的缺失造成日本縱有先進的應用技術,也難在航空領域高歌猛進,簡單講就是“基礎不牢且敗絮其中”,比如在飛機結構強度設計上,日本引進美國F-16戰斗機技術自行研制的F-2戰斗機就存在機體結構強度問題,而最近幾年研制的C-2大型運輸機同樣因為結構強度問題,遲遲不能定型交付,因為長期沒有獨立設計現代化軍用飛機的經驗,這讓日本沒有真正獨立完整的設計過一款現代化戰斗機,這種缺失讓日本航空工業顯得“外強中干”。
軍事專家稱,從1995年至2015年,中國航空工業部門至少進行了殲-10、殲-10B/C、殲-11B、殲-16、殲-11D、殲-15、殲-16電子戰型、殲轟-7A/B、FC-31、殲-20、FC-1等12種戰斗機和攻擊機項目;以及轟-6K和隱身轟炸機等2個轟炸機項目,而日本只有F-2、F-15改和“心神”3個項目,其中一個還僅僅只是個技術驗證機。毋庸置疑,在上述領域,“中國的優勢巨大到讓人不好意思”。在戰斗機和一線作戰飛機方面,日本相對于中國其實毫無優勢可言,西方媒體也普遍認為,日本在軍用飛行器領域早已不是中國的對手。
日本研制飛機有強烈的針對性 新型戰機民機處處針對中國
中日兩國作為東亞乃至整個亞洲最重要的工業化國家,都在發展自己本國的航空工業,眾所周知,一個國家的航空工業水平直接反映了這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和整個工業能力,日本作為曾經的世界第二經濟體,擁有世界超一流的工業能力,這是眾人皆知的事實,但是面對中國這個“巨型怪獸”的高速崛起,中日兩國的航空工業到底誰高誰低呢?比較兩個國家的航空工業能力是一件很復雜的事情,我們將一些復雜的東西去除,采用產品比較法來進行簡單比較,這樣可以比較淺顯和直觀的戰象兩個國家航空工業的基本發展態勢。
以民用客機為例,在看到中國發展ARJ-21和C-919客機之后,日本覺得此時不發展民機則可能在未來航空市場的競爭中被中國甩開,日本三菱公司隨后立即啟動了MRJ支線客機計劃與中國飛機展開競爭,目前MRJ已經造出原型機,并將于2016年第一季度試飛,總體上來說,MRJ綜合性能要略優于我國的ARJ-21客機,但其主要零部件和中國飛機一樣均采用國外成熟產品,在技術上并沒有什么過人之處,雖然已經手握約400架飛機訂單,但該機銷售價格昂貴,難說未來能有多少市場。對于三菱公司來說,要想從民機制造業的配角順利過渡到主角,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其中,適航管理和供應商管控是目前最大的攔路虎,在這點上,日本和中國一樣經驗不足,但中國在ARJ項目上通過與美國FAA機構聯合進行適航審查,已經走在了日本的前頭。
軍事專家說,日本研制飛機有一個習慣就是針對特定國家目標,比如其P-1反潛機,這款飛機裝備有日本國家的電子系統、新型反潛設備和國產發動機,是一種優秀的中遠程噴氣式反潛機,按照日本媒體的說法,P-1反潛機是為中國新型潛艇量身打造,設計和研制目標直指中國,但軍事專家認為,P-1雖然要遠優于我軍最近剛剛服役的高新6飛機,但在特種機為代表的軍用輔助飛機領域,日本并不占優。
以特種機、運輸機和教練機為主的次要作戰飛機部分已經成為現代空中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近20年來,中國通過獨立自主、艱苦創業的不懈努力,研制和生產了從高新1到高新12的12種高新特種機、空警-200、空警-2000、空警-500、直-18預警直升機、出口型預警機、艦載預警機驗證機等6種預警機;運-20和運-9等2種運輸機;K-8、殲教-9、殲教-10和教-7等4種教練機,其中運-20運輸機是中國大型飛機領域的一個里程碑。而日本進行的P-1反潛機和C-2運輸機項目具有極高技術含金量,技術水平并不低,但是和中國集團性優勢相比,確實存在差距。
更加重要的是,中國在2000年之后,已經成功向多國出口和輸送戰斗機生產線、直升機生產線和教練機生產線,出口了上百架各型號戰斗機和教練機,并成為世界上少有能夠出口先進電子戰飛機和預警機的國家,日本呢?出口記錄為零。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