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版碳交易來臨 民航業減排只能當金主
2012年,歐盟單方面宣布,將把包括中國在內的所有進出歐洲航班納入碳交易體系,如航空公司碳排放量超過限額,將不得不通過拍賣從市場上購買碳配額。近幾年來,經過世界各國與歐盟進行的激烈斗爭,歐盟最終被迫同意暫停這一計劃。
就在近期,中國版的碳交易政策也要來了。2011年10月國家發改委印發了《關于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的通知》,批準北京、上海、天津、重慶、湖北、廣東和深圳等7省市開展碳交易試點工作。這7個試點經過幾年的試運行,積累了大量經驗,全國碳交易市場的建立似乎已經水到渠成。在今年11月,國家發改委再次指出將“加快建立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并大致分為3個階段。其中,2014年至2016年為前期準備階段;2016年至2019年是全國碳交易市場的正式啟動階段,市場交易將開始正式運轉;2019年以后,將啟動碳市場的“高速運轉模式”,使碳市場承擔控制溫室氣體減排的核心作用。目前,全國碳交易市場的首批試點行業已經確定,將由電力、冶金、有色、建材、化工等5個傳統制造業和航空服務業構成。據發改委預計,全國碳市場年排放量可能涉及30億至40億噸,交易額預計可達12億至80億元。
其實,碳交易市場的本質就是利用市場機制促使企業減排。我們知道,但凡企業都是注重效益的,對于他們來說,如果減排成本低于碳配額價格,就會意無反顧地投入資金開展減排行動;但如果減排成本高于碳價,就不如從市場購買配額來得劃算。對于七個碳交易試點,平均碳配額交易價格在每噸30元左右。因此,對于碳交易市場上的各企業而言,容易減排的企業會努力減排出售多余碳配額謀利,而減排困難的企業會直接從市場上購買配額實現達標。這就是碳交易市場機制最重要的優勢,能夠通過市場調節碳配額價格,使整個市場都能夠以最低的成本減少定量的碳排放。
可見,碳交易市場機制比起簡單粗暴的定額碳稅機制更加高效,減排成本也更低,對全社會來說是一個更科學的減排機制。然而,對于民航業來說,并非如此。眾所周知,與電力、冶金、有色、建材、代工等傳統高耗能制造業相比,民航業的能耗利用率相對已經比較高,節能減排難度更大。
另外,對于這5個傳統制造業來說,節能和減排是分開的,既可以通過節約能源來減少碳排放,也可以通過尾氣處理等方式減少碳排放。而民航業則不同,航空公司的波音和空客飛機并不是自己制造的,在提升飛機節油水平上航空公司幾乎無計可施。此外,按航空煤油的化學組分測算,飛機飛行時,發動機燒掉1噸航油,必然會排放3.15噸二氧化碳,這個比例是固定的。因此,對于航空公司而言,減排就是節油,這兩個是一體的。也就是說,如果航空公司能夠減少1噸二氧化碳排放,就必然能夠節約0.32噸航油,也就是能夠節約1300元左右。在這巨大的經濟利益面前,航空公司始終將節能減排作為一項關鍵任務,不遺余力。
我們可以推斷,在目前的環境下,即使沒有全國碳交易政策,航空公司也將全力以赴地節能減排,直至減排成本大于燃油節支收益,即每噸碳排放的減排成本等于1300元。這已經遠遠高于全國碳交易市場的碳配額價格了。有了碳交易市場,航空公司要減排,沒有碳交易市場,航空公司也一樣要減排。
由于民航業減排難度較大,所以預計航空公司很難完成政府制訂的減排目標。同時考慮到航空公司高昂的減排成本,可以預見,全國碳交易市場的建立最終幾乎無法直接降低民航業的碳排放,最多只是找到航空公司這些金主,出錢購買這5個傳統行業的碳配額、支援傳統行業節能減排。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
- 上一篇:數說2015年那些遲到的“空中約會”
- 下一篇:15年臥薪嘗膽 中國國產客機重新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