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計2020年上海機場旅客吞吐量進入世界前三
在2016年年內,上海城市機場群將跨入億級機場俱樂部行列,預計到2020年,上海兩大機場的年旅客吞吐量將達到1.1億-1.2億人次,有望進入全球城市機場群前三位。
12月29日上午,上海浦東國際機場三期擴建工程開工儀式舉行,其主體工程機場衛星廳開始建設,預計2019年竣工。衛星廳工程投用時將使浦東國際機場保障的年旅客吞吐能力從4200萬人次增長到8000萬人次,全方位提升國際國內中轉能力。
上海浦東國際機場衛星廳是浦東機場三期擴建的主體工程,位于T1、T2航站樓南側,總建筑面積62.2萬平方米,比浦東機場T2航站樓大近14萬平方米,總投資206億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單體衛星廳,也是我國內地唯一的機場衛星廳。
衛星廳分為S1、S2兩部分,形成工字型整體構型。在國際上首次使用鋼輪鋼軌制式捷運系統與T1、T2主樓連接,旅客搭乘機場捷運系統,最多只需要五分半鐘,就能完成從候車到抵達衛星廳的整個流程。
2015年,上海機場集團旗下的浦東、虹橋兩大機場的年旅客吞吐量達到9900萬人次,成為全國最大的城市機場群。據上海機場集團總裁景逸鳴介紹,在2016年年內,上海城市機場群將跨入億級機場俱樂部行列,預計到2020年,上海兩大機場的年旅客吞吐量將達到1.1億-1.2億人次,有望進入全球城市機場群前三位;年貨郵吞吐量將達到400萬噸,持續鞏固全球前三的地位。
據上海機場集團副總裁戴曉堅介紹,衛星廳的建設是對現有航站樓功能的補充,旨在解決現有基礎設施無法滿足超大客流量的問題。
隨著上海自貿區的建設推進,以及上海迪士尼樂園的建成啟用,浦東機場的客流在未來將持續遞增,今年的旅客吞吐量將達到6000萬人次,而08年投入使用的二期工程設計吞吐量僅為4200萬人次,高客流量使得飛行區、航站區均處于高位運行狀態。
客機位不足,近機位占比較低,遠機位候機廳空間不足,地面交叉運行矛盾愈加突出等問題也嚴重制約著浦東機場的中轉運營能力,基礎設施建設與樞紐運營嚴重不相適應。
衛星廳站坪建成投運后,可以使浦東機場由現有不到52%的近機位率,上升到未來的70%以上,從而提升樞紐運轉效率。其一體化中轉中心的設計,也可以為旅客提供行李提取、手續辦理等集中式服務,方便旅客轉港。
“只要空運滿足、地面交通滿足,浦東機場一定會成為世界頂尖級的航空樞紐。”戴曉堅表示。衛星廳建成后,西側的S1與現有T1航站樓共同運行,向東上航及部分天合聯盟外航提供服務;東側的S2與現有T2航站樓共同運行,為南航、國航及其他聯盟和航空公司提供服務,形成“南北一體,東西分置”的總體格局。
除了衛星廳,機場第五跑道、下穿通道、新停車樓等其他配套工程,也正在建設或將于近期開工。浦東國際機場現有兩座航站樓,4條跑道和3個貨運區,2012年上海機場集團先期啟動了T1航站樓流程改造,提高了T1的旅客處理能力為衛星廳投運做好銜接預留,該改造工程現已竣工,2016年上半年將投入使用。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