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時報:空客“混血”發育 中國航空業迎繁榮
資料圖:乘客體驗中國商用大型客機樣機現場。中新社發 鄒憲 攝
3月2日,空客A330客機完工及交付中心正式落戶天津。對此,法國《歐洲時報》3日評論文章稱,此事對歐洲和中國航空制造業意義重大,是典型的“雙贏”案例。對空客而言,無疑進一步拓展了中國市場;對中國而言,更象征著航空業包括航空制造業的發展,迎來了一個黃金機遇期。
文章摘編如下: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航空業迎來了空前而持久的繁榮,自然也刺激了航空制造業的發展。近年來中國各大航空公司機隊擴編、機型更新非常頻繁,成批購買空客、波音客機的“大單”經常見諸報端。波音公司預計,在未來20年,中國市場至少需要6330架飛機,達到目前飛機擁有量的三倍。
在此形勢下,歐洲空客、美國波音對爭奪中國這一巨大的市場展開了不言而喻的競爭,然而中國也沒有始終停留在單純買家的地位上。2008年9月,歐中合資空客A320完工及交付中心項目正式投產,這是空客在法國圖盧茲和德國漢堡之后的第三條同類生產線,亦即空客此類生產線第一次走出歐洲,第一站便是中國。
在這期間,中國人自主研發大飛機的“情結”并沒有一日停息,2015年C919大型客機順利下線,今年有望試飛。但這與A320一樣,畢竟還都是支線大飛機,而今天在天津啟動的A330項目則彌補了中國干線大飛機的空白,同時也是空客干線大飛機完工及交付中心第一次走出歐洲。
從A320升級到A330系列,再到B737大型客機完工及交付中心先后入駐中國,從航空制造業這個領域反映了中國合作共贏、和平發展的思路;從C919大型客機的研發到下線,再到不久以后的試飛,反映了中國科技和制造業自主創新的歷程。
中國企業正在為歐洲“血統”的空客飛機注入更多的“中國血液”,西飛公司組裝的A320大翼組件“中國造”程度已達90%以上,組裝全部在中國國內完成;具有美國“血統”的B737、B747也將開始其“混血”的發育生長期。至此,中國航空制造業又將迎來一個多頭并進的發展機遇期。
當今這個世界,正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世界,競爭取代沖突,合作取代封鎖,信任取代猜疑,正應該是世界和諧發展的正能量,“比翼雙飛”才是人類共同天空的最美麗圖景。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