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科技創新”高端對話:研判發展戰略,展望創新前景
由光明日報社、中國民航科學技術研究院主辦的“民航科技創新”高端對話活動12月6日在光明日報社舉行。
光明日報社總編輯杜飛進和中國民航局副局長董志毅分別致辭。光明日報社副總編輯劉偉主持會議。會上,中國民航界權威專家圍繞“發揮科技創新引領作用,提升民航安全水平”“發揮科技創新引領作用,提升民航運行效率”“建立自主創新機制,推動自主知識產權產品應用及‘走出去’”等議題展開了交流。
光明日報社總編輯杜飛進致辭
光明日報社副總編輯劉偉主持
中國民航局副局長董志毅致辭
發揮科技創新引領作用提升民航安全水平
航空運輸之所以成為最安全的交通運輸方式,先進技術的大量運用是關鍵因素。目前,我國民航運輸飛行每百萬飛行小時的重大事故率十年滾動值為0.02,比40年前降低了約18.85,遠遠低于同期世界平均水平。近年來,我國民航加快新技術應用步伐,截至目前約90%的運輸機場具備PBN程序,92%的航路實施PBN運行,安全裕度進一步提升。
然而,近期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的“10.11”和“10.16”兩起不安全事件顯示,安全隱患在民航領域仍然存在。實際上,目前許多不安全事件,如果事前能夠采取一些技術手段,是完全可以避免的。針對當前我國運輸生產持續快速增長與安全保障能力不足的突出矛盾,民航安全管理領域迫切需要提高科技水平,必須充分利用科技創新成果,實現科技興安。
中國民航科學技術研究院院長黃榮順
首都機場集團公司總經理劉雪松
發揮科技創新引領作用提升民航運行效率
“十二五”期間,中國民航運輸總周轉量達3457.5億噸公里、旅客運輸量為18億人次、貨郵運輸量達2887.6萬噸,年均分別增長9.6%、10.4%和2.3%。民航業的快速發展對運行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十二五”時期,我國民航的航班正常率平均為71.77%。
當前,民航發展面臨空域資源不足、航班流量增長的雙重壓力,在爭取外部環境改善的同時,如何加快新技術、新方法的研究、實驗和應用,向科技創新要發展空間、要運行效率,成為提升空域容量和運行效率、保障民航運輸量快速增長的重要方向。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黨委書記、中國工程院院士張軍
中國民航局空管局局長車進軍
中國航空集團公司副總經理馮剛
建立自主創新機制推動自主知識產權產品應用
民航領域的科技創新對國民經濟發展具有集成性、引領性的作用。近些年來,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航班量持續增加和運行環境日益復雜,我國面臨著很多國際上也沒有解決方案的問題,比如高高原機場和地形復雜機場運行、大流量條件下協同決策等。與此同時,當前正值推進實施全球新一代航空系統的契機,在關鍵技術以及涉及國家信息安全的關鍵領域,我們需要加快建立完善自主創新機制,推動相關領域技術創新,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道路。
與自主創新相呼應,民航業也應加快推動自主知識產權產品應用。我國自主研制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已被全球導航衛星系統委員會(ICG)確定為四大核心供應商之一。當前通用航空大發展、國產大飛機制造和運行,對于北斗、PBN、ADS-B等諸多新技術應用來說,即是難得的機會,也是現實的迫切要求,更是建設民航強國的基礎所在。
中國民航局第二研究所所長羅曉
中國民航管理干部學院院長孫曉梅
中國民航信息集團公司副總經理榮剛
責編:xwxw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