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東機場"生態防鳥"體系 "鳥擊事件"同比下降七成
據《浦東時報》報道,日前召開的浦東機場鳥擊防范工作研討會上傳出消息,浦東機場阻擊“鳥擊事件”取得顯著成果。
2012年,上海浦東機場及周邊地區鳥擊航空器事件共發生44起;2013年,機場責任范圍內發生的鳥擊事件數量同比下降73%。此外,飛行區內高危肇事鳥的活動數量顯著下降,特別是在夏秋季鷺鳥活動高峰期,數量為120只,較上一年高峰期1200只下降90%。
浦東機場區域內鳥類活動較為頻繁。其中,紅隼、夜鷺及家鴿是全年受重點關注的對象。浦東機場將傳統的以‘強制驅鳥’為主的鳥擊防范模式變為以‘生態防鳥’為主的鳥擊防范模式,通過控制鳥兒的食源與棲息地,來調節控制鳥類在機場凈空區的活動,達到防止鳥擊的目的。浦東機場“防鳥”采取分區防控的做法,設立了以飛行區為核心,周邊20公里范圍為管控區域的三道防線:鳥防核心區、鳥防警戒區、鳥情監控區,不僅符合浦東機場地域環境和運行特點,還形成了一個差別化防控,疏堵結合的防控體系。
鳥防核心區是以機場飛行區圍界為邊界,這是鳥擊防控的底線,需要采取切斷鳥類的食物鏈等措施,努力做到“大鳥不出現、小鳥不成群”;第二道是鳥防警戒區,以機場飛行區圍界外5公里為邊界,在此區域內嚴格控制包括鷺鳥、環頸雉在內的“高危肇事鳥”,令其沒有棲息地、營巢地,迫使其遠離機場活動;浦東機場圍界外5公里—20公里范圍內是鳥情監控區,在此區域內主要是做好鳥類普查、種群跟蹤、鳥情預警等工作,并在遠離機場區域努力營造適宜鳥類活動的生態環境,以疏導、緩解浦東機場的鳥類活動。
根據以往經驗,飛機起飛和降落過程是最容易發生鳥擊的階段,超過90%的鳥擊事件發生在機場和機場附近空域。為此,浦東機場開展了“草、蟲、水、土壤”的多維度治理,還按地形、植被類型、運行情況在土面區選取了43個監測點,進行生物采樣。他們在農科院專家的指導下,把握時機,有效滅殺。另外,他們還根據季節及蟲情變化,建立了綠色、橙色、紅色蟲情數量預警機制,適時調整蟲情監測周期和頻率,科學使用農藥,終將昆蟲及土壤動物的數量持續控制在低位狀態。沒有了食物來源,來此覓食的鳥兒自然少了。
記者注意到,在跑道兩邊的排水溝上,每個水塘邊都布滿了長長的鐵絲。原來,鷺鳥、環頸雉等最喜歡到水塘和濕地覓食,為此,機場將飛行區60多公里排水明溝、調節水池都安裝鋪設了地網及拌鳥繩,排空圍界外圍區域水塘,以有效控制鳥類的水源地和覓食地。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