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可用空域資源嚴重不足制約低成本航運發展
中國低成本航空要大規模發展,仍存在以下四道門檻:
一是中國低成本航空公司成本可控余地較少。中國民航局副局長夏興華說,飛機采購不靈活,稅收重。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國家對飛機及關鍵部件進口不征關稅,但我國航空公司進口主要機型飛機關稅稅率為5%,增值稅率為5%。國家財稅部門還擬對自用公務飛機征收15%的消費稅;國外如果低成本航空公司選擇二三線城市、或使用低成本航站樓,可以享受較為低廉的機場收費,但我國機場收費標準是國家統一制訂。
二是我國民航可用的空域資源嚴重不足,成為制約航空運輸發展的主要因素。首都機場有關負責人介紹,以今年夏秋季為例,僅在首都機場,每周就有60余家中外航空公司超過1000多個航班的起降時刻需求無法得到滿足。
三是飛行、機務、空管、簽派等民航相關專業技術人員嚴重不足。僅飛行員需求一項,2015年時中國民航的缺口將達到1.8萬名。目前在中國就職的外籍飛行員,僅機長就多達1300多人。
四是低成本公司與傳統公司在同一航站樓運營,不能簡化流程,降低成本。馬來西亞吉隆坡機場專門為低成本航空公司建造了亞洲第一座低成本航站樓。旅客的國內和國際航班抵離區域均在同一層,不設廊橋,旅客可從候機樓直接步行登機;新加坡樟宜機場的低成本航站樓沒有設置自動扶梯和登機廊橋,行李托運系統也比較簡單。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airportsnew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