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局在漢召開區域監護管理規定審定會
國際空港信息網2013年12月3日消息:11月28日,民航局在漢組織召開了對《民用航空運輸機場區域監護管理規定》的審定會。來自民航華北、華東、東北、中南、西南、西北地區管理區公安局,北京首都機場、上海浦東機場、廣州白云、重慶江北機場相關部門領導和人員參加了此次審定會。二十多名參會人員就區域監護相關規定進行了熱烈討論和深入的交流。
源頭:區域監護模式的試點運行
此次審定會選擇在武漢天河機場召開,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武漢機場在航空器區域監護領域所做出的成績。
武漢機場安檢站站長鄭峰對安檢站實施區域監護一年來的整體情況進行了總結通報。從管理水平的提升,到工作效率的提高再到員工職業發展的轉變多角度全方位的介紹了試運行一年來的工作成果。
民航公安局法規標準處處長王立軍首先發言,他肯定了武漢天河機場在區域監護領域做出的貢獻,為航空器監護模式的創新和探索注入了一股新鮮的血液。航空器監護作為機場空防安全的重要組成部門,歷來都收到行業和相關單位的高度重視,隨著民航業的快速發展,傳統的機場監護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現實的需要。
2012年12月,在中南局公安局和湖北監管局的支持下,武漢天河機場安檢站開展航空器區域監護的可行性探索。經過將近一年的試運行,武漢天河機場安檢站在局域監護領域走出了自己的一條新路子,同時,也為全國各民用機場航空器監護模式的探索和發展做出了典范。
實踐:區域監護模式的又一次探索
以武漢天河機場為例,現在每天的航班量在430—450架次之間,在實行區域監護以前,需要“一對一”監護,人員成本較高,而監護范圍也僅限于30米內。通在實行區域監護以后,機下監護人員一天也只需要45名左右,而且監護范圍也能實現整個機場全方位的覆蓋。
除了人力資源成本的降低和監護效率的提升,區域監護的實施對于監護人員的職業發展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員工素質明顯提高,責任感和主動意識明顯提升,在績效考核的正激勵下,許多監護員工也完成了轉崗競升的職業蛻變。
區域監護流動和運動管控模式,使安檢部門在應急處置和風險防空方面也有了質的跨越。特別是在今年10月31日的非法干擾事件中,武漢機場安檢站所成立的應急小分隊能在3分鐘之內到達現場,全部得益于這種動態的監控模式。
當然,在一年多來的“嘗鮮”中,武漢安檢人也總結發現了不少的問題。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現在的機場監護人員都是經過安檢站的內部培訓考核取得了上崗資格證書,但少部分暫時未取得“五級安全檢查員”職業資格認證,但如果硬性的規定所有的監護人員都具備安檢從業資格證,對于機場安檢培訓部門的來說,壓力很大,可否設定一定的緩沖期也是這次審定會大家討論的重點。
立標:區域監護模式的發展樣本
人們都說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勇敢的,敢為天下先的勇氣,也自然承載著成為標桿的重任。武漢天河機場安檢站通過一年以來的試點運行,在不斷地實踐中累積了豐富而又寶貴的經驗。而這些寶貴的經驗也為民航局完成《民用航空運輸機場區域監護管理規定(征求意見稿)》提供了鮮活的范例。
湖北機場集團公司副總經理甘相田在會議中發言,并代表武漢天河場歡迎各方領導的到來,希望這次的審定會能更好的將區域監護的這種全新模式推廣至全國范圍,惠利于更多的民用航空機場。
在實踐中發展創新,將航空器區域監護模式推廣到全國范圍內是武漢安檢人的希望,也是武漢天河機場安檢站在打造“平安機場”、“平安安檢”的第一助力。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airportsnew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