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第二機場最快上半年開工
全國人大代表、河北省廊坊市政協副主席王學求4日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首都第二機場建設規劃期為2014年至2018年,規劃年旅客吞吐量為1.3億人次,預計規劃面積200平方公里。新機場建成后,吞吐量將超過美國亞特蘭大機場,成為全球最大機場。新機場最快上半年開工。
帶動臨空經濟區騰飛
據王學求介紹,規劃中的首都新機場建設將分期進行,預計一期年旅客吞吐量4000萬人次,二期8000萬人次,三期1.3億人次。整個機場分為三圈,第一圈為機場核心區,第二圈為機場服務區,第三圈為機場相關產業區。
王學求稱,新機場主體位于大興區禮賢鎮和廊坊九州鎮,整個機場占地面積在北京為三分之二,河北三分之一,首都新機場將聚集一些高科技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帶動廊坊市“臨空經濟區”發展。
北京市委書記郭金龍近日表示,將加快推進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與河北省共同推進北京新機場建設,抓好一批區域重點交通項目,推動京津冀區域交通一體化。
據了解,為滿足新機場的交通需求,將同步實施南中軸高速、軌道交通機場線等外圍配套基礎設施。隨著北京新機場配套交通主干道的修建,城南的道路交通也將進一步升級,南五環將成為一條連接北京南部地區與中心市區的主干道。
區域輻射效應明顯
業內人士認為,首都新機場將成為輻射帶動周邊區域發展乃至首都經濟圈發展的重要引擎。
中國民航大學交通研究所所長歐陽杰認為,從區域宏觀層面看,首都第二機場作為服務于京津冀地區的重大基礎設施,應體現出“區域共贏”原則,既能推動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也能實現區域機場體系、區域交通體系和區域空間結構的優化升級。
在他看來,北京新機場對天津的拉動稍微弱一點,建成后更多是帶動北京南城和河北廊坊的發展。
“樞紐性機場作為重要基礎設施,其建設和運營往往對相關產業帶動作用巨大。”首都經貿大學副教授趙文稱,臨空經濟起步主要依托于航空運輸產業以及相關配套產業、關聯產業的發展。建議厘清首都第二機場及周邊區域的空間資源,對京冀地區現代物流、高新技術、商務配套等臨空產業條件進行差異比較。
趙文表示,項目所處的位置意味著政府將主動在北京南城建立增長新極點。臨空經濟區空間結構以圈層式為佳,大體依機場區-航空城-臨空經濟經常影響區-臨空經濟偶發影響區順序形成四個同心圓狀圈層結構。“這種軸帶式空間結構,有利于軸線經濟帶上的中小城市自發協同產業發展重點和空間擴展方向,最終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
趙文預計,首都第二機場的軸帶式空間擴展將真正激發北京的輻射作用,帶動城市化進程。不管是大興的首都新航城還是廊坊市的臨空港經濟區,都是以產業新城為特征的城市化嘗試。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airportsnews@126.com